【消化道里的微雕手术】嘉祥县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利用内镜黏膜下剥离(ESD)技术助力消化道病变早诊早治
- 发布日期:2025-04-08 08:52
- 浏览次数:
- 录入人:嘉祥县卫生健康局
- 信息来源:嘉祥县卫生健康局
“发现一例早期特殊病变,挽救一个生命,拯救一个家庭”,嘉祥县人民医院消化内科通过常规开展ESD及其改良、延伸技术实现了从发现病变的“存在感”到完整剥离病变的“成就感”跨越,对我县县域医疗能力跃升具有里程碑意义,打破了县级医院对消化道早癌“只能筛查、无法根治”的困境,实现“发现-诊断-治疗”全流程闭环,为分级诊疗落地、区域品牌塑造奠定坚实基础。自此项技术开展以来,我院消化内科收到多名因此技术获益患者的感谢信及锦旗,实现了“口碑传播”与“医院品牌提升”的双重效果。
什么是ESD?
一句话总结:不开刀、不切器官,用一根细长的“放大镜”精准铲除胃肠里的“坏细胞”。是目前国际主流的内镜下微创技术,通过在内镜下对病变粘膜下层进行注射、切开、剥离等操作,实现对病变的整块切除,同时保留消化道器官的完整性。与传统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保留脏器功能、适应症广、并发症少、经济性等多重优势。
打个比方,ESD像什么?——"消化道里的微雕手术"想象胃肠黏膜像一层薄地毯,病变组织是地毯上的顽固污渍。传统手术要连地毯一起掀掉(切器官),而ESD就像用精密工具,只把脏的那层“刮”干净,地毯完好无损!
ESD的技术优势
1.微创高效
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患者住院时间短,显著降低并发症风险。
2.精准切除
可一次性完整切除直径>2cm的病灶,切缘清晰,病理评估更准确,减少复发风险。
3.保器官功能
避免器官切除或改道,维持消化道正常生理功能,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4.适应症广泛 涵盖消化道早癌(食管、胃、结直肠)、癌前病变(如腺瘤、侧向发育型肿瘤)及黏膜下肿瘤(如间质瘤)等。 病例分享 病例一:吴某 男 60岁 住院号115250475 查体行电子结肠镜示:直肠见直径约1.7cm粘膜隆起,遂予以ESD 。 病理提示:粘膜内癌 水平及垂直切缘(-)(病理号:250063)。 病例二:孙某 男 61岁 住院号11528275 查体行电子结肠镜示:乙状结肠见直径约1.3cm粘膜隆起,遂予以ESD。病理提示:粘膜内癌 水平及垂直切缘(-)(病理号:251262) 病例三:张某 男 81岁 住院号11483657 因腹部不适行电子胃镜示:食管中段粘膜病变,遂予以ESD。病理提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早癌)水平及垂直切缘(-)。(病理号:242196) 作为全县首家、全市前列常规开展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ESD及相关衍生技术的医疗机构,嘉祥县人民医院消化内科2024年全年已累计完成消化道早癌、巨大息肉、侧向发育性肿瘤、神经内分泌肿瘤、间质瘤、平滑肌瘤、异位胰腺等黏膜及黏膜下病变诊治50余例,且尚无一例出现术后并发症,手术量居我市县域医院前列,并发症发生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相比传统模式下特殊病变转诊市级三甲医院,我院消化内科连续多年派遣科室医生至省市级三甲医院进修学习、目前,我院是全县首家也是唯一一家配套引进日本百万级设备超高清内镜OLYMPUS-290,真正做到了技术引进、人才培养与硬件设备升级联动的“三轮驱动”,为新技术平稳落地、服务我县群众打下坚实基础。这一突破也标志着我院在消化道早期黏膜及黏膜下病变诊治领域正式迈入"微创根治"新时代。与此同时,消化内科团队在疼痛科、病理科、胃肠外科等科室的协同合作下借助内镜窄带成像技术、色素染色及国际相关分型、指南,反复论证、勇于尝试,开创了非复杂性特殊病变“检查+治疗同步完成,发现即治疗”的新模式,改变了患者“多次泻药备肠、分次麻醉、分次检查治疗”的旧模式,真正为患者着想,让患者少受一次罪,少花一份钱,同时为国家节省了医保资金,引领了鲁西南消化内镜诊治“便民、惠民、高效、利国”的诊疗革新。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以“不开刀、保器官、创伤小”的革新理念,为消化道疾病患者提供更优选择。从毫米级的精准剥离,到百分百的器官保全,嘉医消化内科用ESD技术重新定义黏膜特殊病变诊治——别让“再等等”耽误“早治愈”! 若您或家人存在长期腹痛、便血、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建议尽早进行胃肠镜检查。早发现、早治疗,让健康从“肠”计议! (编辑:刘蕾 审核:韩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