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玉米病虫草害发生趋势及农药减量控害和绿色防控技术意见
- 发布日期:2024-05-27 14:36
- 浏览次数:
一、病虫草害发生趋势
总体发生趋势:中等偏重发生。其中虫害为中等偏重发生,病害为中等发生,杂草为中等偏重发生。
1、玉米田杂草:中等偏重发生。
2、玉米粗缩病:小发生,靠近东南部稻区和杂草较多的个别地块中等发生。
3、玉米瘤黑粉病:轻发生,部分感病品种中等发生。
4、玉米叶斑病:褐斑病中等发生,个别感病品种偏重发生;大、小叶斑病、弯孢菌叶斑病中等偏重发生。随着我县连年秸秆还田面积的增大,玉米叶斑病田间菌源量大,若7、8月份雨水多,将有利于叶斑病的发生。
5、玉米顶腐病:轻发生,个别感病品种、低洼地块中等发生。
6、玉米南方锈病:中等发生。若8、9月份雨水大、南风多,防治不及时及感病品种将偏重发生、流行。
7、玉米螟、大螟、高粱条螟及棉铃虫、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等玉米穗虫:中等偏重至大发生。我县春玉米种植面积小,一代玉米螟集中产卵,一代玉米螟偏重发生,二代玉米螟中等发生,三代玉米螟及其他玉米穗虫中等偏重至大发生。三、四代棉铃虫、斜纹夜蛾、甜菜夜蛾中等偏重至大发生。
8、二点委夜蛾:中等偏轻发生。小麦秸秆覆盖较多的玉米田中等发生;无覆盖的玉米田轻发生。
9、玉米蓟马:中等发生。如遇6、7月份连续干旱等气候条件,个别地块偏重发生。
10、灰飞虱:一代小发生,二代偏轻发生。
11、草地贪夜蛾:个别地块晚播玉米有发生风险。因草地贪夜蛾为外来传播的虫害,根据2019-2020年两年田间监测调查,草地贪夜蛾连续两年在我县个别晚播玉米上发生为害,周边县、市都有发生为害玉米的报道,2021年、2022年、2023年在我县没有大面积发生和为害,2024年要继续加强监测预警,防止大面积暴发成灾。
12、其他病虫:蜗牛中等偏重发生,个别地块严重发生。一、二代粘虫、苗枯病、红蜘蛛等偏轻发生。
二、夏玉米农药减量控害和绿色防控技术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运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科学用药等农药减量控害和绿色防控技术,压低病虫源基数,减少农药使用次数。科学用药主要指种子包衣、播种期或苗期化学除草、玉米大喇叭口至灌浆期“一防双减”统防统治等。生长期用药务必抓住防治适期,即害虫在卵孵化盛期至幼虫 3 龄前,病害在发生初期,采用植保无人机等新型施药机械进行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群防群治。大力宣传推广实施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非化学农药控制病虫草害技术措施。
(一)农业防治(生态调控)
1、选用抗性品种。登海605、登海618、鲁单510、新单58、鑫瑞25、德单5号、农大372、迪卡688、东单1331等品种对玉米锈病、褐斑病等抗性较好。
2、清除覆盖物,减少病虫源基数。麦后、蒜后直接播种的夏玉米田,播种前进行灭茬或秸秆打捆带出田外(发电、造纸、畜牧饲养等秸秆综合利用或集中堆沤后再还田),消除农田蜗牛、二点委夜蛾、二代粘虫、青枯病等发生的有利环境条件,减少土壤中病虫源基数。
(二)物理防治(理化诱控)
推广杀虫灯、生物食诱剂、性诱剂等技术措施,适用于玉米整建制绿色高产创建示范区和合作社、种粮大户集中连片种植区,可有效诱杀各种害虫成虫,减少田间卵虫量,减少农药用量。
1、安装杀虫灯。6~10月份,安装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按照1盏灯控制50亩的规模,可有效诱杀草地贪夜蛾、蛴螬、棉铃虫、玉米螟、粘虫、二点委夜蛾、地老虎等成虫。
2、设置生物食诱剂带。在成虫高峰期,每亩用生物食诱剂100毫升,与水按1:1配比后,以1升生物食诱剂加入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20克,混匀后滴洒到作物顶端叶片上,每亩施药液200毫升,条带施药长度玉米单行10-15米,每亩1个条带,均匀分布,可有效诱杀棉铃虫、地老虎、玉米螟、二点委夜蛾等成虫。
3、悬挂性诱剂诱捕器。对草地贪夜蛾、棉铃虫、甜菜夜蛾、粘虫等害虫成虫,监测用一般每15亩悬挂1套,防治用每亩悬挂性诱捕器2套,性诱剂具有专一性。重点区域悬挂草地贪夜蛾性诱设备,还可监测草地贪夜蛾成虫迁入动态,以便及时预警。
(三)生物防治
1、防治地下害虫。在蛴螬、蝼蛄等地下害虫常发区域,每亩选150亿个孢子/克的球孢白僵菌可湿性粉剂250-300克,于发生初期拌成毒土顺行撒施,可有效减少害虫数量。
2、防治生长期虫害。玉米螟、棉铃虫等成虫产卵初期释放赤眼蜂灭卵,7月上旬释放一次,7月底至8月上旬再释放第二次,可有效降低玉米穗期害虫的发生基数,达到农药减量控害的目的。也可于玉米心叶末期喷洒苏云金杆菌制剂或甲维盐等药剂,可兼治蚜虫和红蜘蛛等害虫。
3、防治生长期病害。防治玉米叶斑类病害,于玉米心叶末期,喷施井冈霉素A等生物药剂,视发病情况隔7至10天再喷一次。褐斑病重发区在玉米8至10叶期用药防治。防治纹枯病病害,于发病初期,剥除茎基部发病叶鞘,喷施井冈霉素A等生物农药。生物药剂与芸苔素内酯等混用可提高防效。
(四)化学防治(科学用药)
1、种子包衣。根据农业生产实际,也可选用咯菌腈、精甲霜灵、噻虫嗪、吡虫啉等单剂进行二次种子包衣,可减少苗期施农药一次,有效预防蛴螬、金针虫、蓟马、二代粘虫、苗枯病、褐斑病、茎基腐病、瘤黑粉等玉米多种病虫害。可选用70%噻虫嗪种子处理剂10ml/亩+2.5% 适乐时种衣剂10 ml/亩包衣处理种子,或用29%噻虫嗪·咯菌腈·精甲霜灵悬浮种衣剂8-10ml/亩、9%吡唑醚·咯菌腈·噻虫嗪种子处理微囊悬浮-悬浮剂2-3kg/100 kg种子进行包衣处理,避光堆闷3~4小时后播种。
2、杂草防除。提倡纯作玉米采用一次性苗后化学除草技术,间套作玉米采用播后苗前封闭除草技术。化学除草时要注意田间墒情适当,按照天气状况、除草剂种类和用量、施药时间、施药器械等条件进行适当调整。一是播后苗前封闭除草。可用26%噻酮·异噁唑悬浮剂除草剂、40%乙·莠悬浮剂等均匀喷施封闭地面,可防除各种杂草。其中26%噻酮·异噁唑悬浮剂持效期达40天左右,既封闭除草,又对后期出土杂草有效(有遇雨激活特性)。二是出苗后喷雾除草。根据田间杂草发生情况,于玉米3-5叶安全期内,可选用33.6%苯吡唑草酮水悬浮剂、2.25%甲酰胺磺隆可分散油悬浮剂、40克/升烟嘧磺隆可分散油悬浮剂、27%烟·硝·莠可分散油悬浮剂、30%苯唑草酮悬浮剂等高效除草剂,按照每种农药的推荐使用量,每亩兑水60公斤左右,足量喷雾防除各种杂草。
注意:喷施含有烟嘧磺隆成分除草剂的地块,施药前后7天内要禁止再喷施有机磷类农药,以防玉米发生药害。
3、玉米“一防双减”技术措施。于玉米大喇叭口至灌浆初期(7月底至8月中旬),采用杀虫剂、杀菌剂等混合进行一次性施药防治,实现病害和虫害双减的技术。喷施时加入磷酸二氢钾、氨基酸水溶肥和芸苔素内酯等,可调节玉米中后期生长及需肥状况,提高玉米抗病虫和抗逆能力,促进玉米健康生长。同时,采用先进的大型植保喷药机械、植保无人机等,大力推广统防统治和群防群治,提高防治效率和防治效果,有效解决玉米穗期植株高大、人工喷药难的问题。
防治药剂:
(1)杀虫剂:可选用4%甲维·氟铃脲微乳剂10-15毫升/亩、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10-12克/亩、22%噻虫·高氯氟微囊悬浮-悬浮剂10-15毫升/亩、15%氯虫·高氯氟悬浮剂10-20毫升/亩、3%甲维盐水乳剂5-8毫升/亩、2.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16-20毫升/亩、5.7%甲维盐悬浮剂30毫升/亩、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20毫升/亩等药剂。
(2)杀菌剂:可选用18.7%丙环·嘧菌酯悬浮剂50毫升/亩、17%唑醚·氟环唑悬浮剂50-60毫升/亩、250克/升吡唑醚菌酯乳油30-40毫升/亩、6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0-15克/亩、43%戊唑醇悬浮剂40毫升/亩等药剂。
玉米“一喷多促”技术。玉米灌浆中后期,以喷施叶面肥或植物生长促进剂为主,根据病虫害发生实际,再加入杀虫杀菌剂进行“一喷多促”,防病治虫、促进叶片功能延长、促籽粒饱满、促单产提升。叶面肥可选用磷酸二氢钾、氨基酸水溶肥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可选用芸苔素内酯等。
三、重点偶发性病虫防治技术
(一)二点委夜蛾。危害夏玉米苗,为偶发性害虫。一是及时清理田间秸秆,或将秸秆均匀抛洒、浅旋耕,创造不利于害虫发生、聚集的农田环境。二是药剂防治,可视虫情可选用1%甲维盐水乳剂330-500毫升/亩、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7-10毫升/亩、5.7%甲维盐乳油50-60毫升/亩、4%甲维·氟铃脲微乳剂10-15毫升/亩等药剂,兑足量水,喷雾玉米茎基部。
(二)玉米南方锈病。一般在灌浆期发生,为偶发性病害,要加强监测预警,及时进行药剂防治。重发地块,在发病初期,可选用18.7%丙环·嘧菌酯悬浮剂50-60毫升/亩、17%唑醚·氟环唑悬浮剂50-60毫升/亩、250克/升吡唑醚菌酯乳油30-40毫升/亩、6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0-15克/亩等药剂,对水后均匀喷雾。
(三)农田蜗牛。地势低洼潮湿区域适合发生。对农田蜗牛密度大的地块,在作物根部附近顺垄撒施6%四聚乙醛颗粒剂每亩300克(诱集性)、灭旱螺(含2%灭梭威)颗粒剂330-600克/亩等,或22%噻虫·高氯氟微胶囊悬浮剂20毫升/亩(蜗鲨)、95%松树油乳油每亩200毫升/亩+90%茶皂素助剂250毫升/亩等药剂,兑水喷施叶片,蜗牛取食后破坏细胞膜导致细胞液外渗,引起脱水死亡。
(四)草地贪夜蛾。田间查见草地贪夜蛾幼虫,采用应急防控,重点喷施玉米芯叶,农药可选苏云金杆菌、球孢白僵菌、氯虫苯甲酰胺、甲维·氟铃脲、甲维·虫螨腈等喷雾防治。
注意事项:规范农药操作规程,合理轮换用药和交替用药。喷施除草剂不建议使用植保无人机,玉米生长中后期进行病虫防治采用植保无人机喷药时,要注意每亩用水量不低于3公斤,距离作物高度、飞行速度等要按照植保无人机机型及技术操作规程等技术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