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跑出改革“加速度”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 | 规划用地“多审合一、多证合一”改革在行动之一

自然资源部日前印发通知要求深化规划用地“多审合一、多证合一”改革,明确以“多规合一”为基础,以精简审批环节、加强规范管理、提升服务水平为重点深化改革,提高审批效能和监管服务水平。从实践来看,地方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积极探索、持续改革,推出了一系列便民助企政策举措,有效降低行政相对人的办事成本,推动建设项目尽快落地开工。

坚持规划引领

强化要素保障

北京市积极落实自然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的要求,持续深入实施城市总体规划,把握好首都城市功能战略定位、空间格局、要素配置,并按照市政府“按需滚动编制街区控规”的工作部署,会同各区精准衔接“十四五”市区发展重点,合理制定街区控规编审计划,确保及时形成有效支撑首都高质量发展和新发展格局的规划成果,有序推动总体规划落地。

紧扣简政放权

提高审批服务水平

北京市严格落实自然资源部关于“多审合一、多证合一”改革要求,率先将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与用地预审合并办理,同时按照“应放尽放”的原则,除跨区域行政许可等少数几类事项之外,其余事项办理权限下放至区级部门。结合规划和国土部门机构整合,将衔接两部门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事项由外部程序转为内部环节,通过修订《北京市城乡规划条例》,明确不再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将建设用地批准书调整至供地后办理并下放至区级部门,在行政服务事项清理中,将该事项纳入土地供应审批环节一并办理,进一步提高规划用地审批效率。

北京市推动“告知承诺制”改革,助力提升审批服务效能。对符合条件的社会投资低风险项目、集中供地项目、集体建设用地零星公共公益项目推行以告知承诺制方式办理规划许可,将审批时间由7天压缩为0.5天,为企业提供了更加优质便捷的许可办理服务。告知承诺制改革在助力项目跑出“加速度”的同时,将管理重心由“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服务”转变,切实改善服务体验,提振市场主体信心。

案例1

大兴区庞各庄镇孙场村经济合作社为防范秋收火灾风险,拟建设一座消防车库。了解到相关情况后,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大兴分局立足村集体的实际需求,以“一次办好、便捷高效”为目标,联合相关部门深入研究审批模式,并通过“多规合一”协同平台一次性告知项目办理事项,提前做好相关服务。2022年5月,孙场村经济合作社网上申请办理规划许可手续,承诺符合相应要求,分局在0.5个工作日内核发规划许可证并同步办理门楼牌号编制确认,区发改委同步办理完成项目立项备案。

案例2

2023年3月,昌平区采取告知承诺制核发回龙观国际信息产业基地二期(一)地块土地一级开发项目CP01-0801-0018、0019、0020、0015、0023地块R2二类居住用地、B1商业用地、A33基础教育用地项目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仅用0.5个工作日,并于3个工作日内完成该项目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告知承诺核查工作。

突出职能转变

高效服务土地供应

北京市在改革中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突破口,实现从政府供给导向向企业和群众需求导向转变,积极探索土地供应服务新模式。在经济技术开发区试行工业用地使用权带设计方案供应,中标人或竞得人符合告知承诺要求并签署承诺,同意按照土地出让方案中的入市设计方案进行建设的,可持承诺书等申报材料当场办理规划许可;在朝阳区、海淀区、通州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试点开展“交地即交证”改革,符合条件的用地单位可一站式办理土地交付和不动产登记,精简申请材料,缩短办证时间;在昌平区试点“拿地即实质性开工”,主动做好审批手续办理衔接,纳入试点项目拿地到实质性开工不得超过两个月。

案例3

朝阳区平房乡棚户区改造和环境整治项目(一期)PF-44地块R2二类居住用地作为全市首例“交地即交证”项目,在企业接收土地后,第一时间获取不动产登记所需材料,并于当天完成地籍调查及不动产登记全流程,实现了土地交付与不动产登记同步办理。开发企业表示,“交地即交证”的创新模式极大缩短了开发企业的办证时间,有效促进项目早开工、早投建,降低企业等待成本。

案例4

2023年3月,北京市快速出具了昌平区新城东区三期土地一级开发CP00-1002-0001地块R2二类居住用地项目的规划指标确认函,项目竞价拿地后6天即取得施工准备函,实现“拿地即实质性开工。”该项目位于昌平区南邵镇,总用地面积约4.9公顷,总建筑规模约16.8万平方米,可提供住宅1217套。在项目手续办理过程中政府部门以服务企业为主线,提前介入,积极指导意向拿地企业建筑方案设计,以多部门并联审批、快速推进的方式,倒排工期、挂图作战,规划审批服务实现全面提速。

坚持系统思维

突出集成联动深化改革

北京市注重改革政策全域全要素全链条覆盖,坚持部门协调联动,注重改革的联动和集成,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提升企业群众办事体验。各区大胆创新,精简合并环节,精准投放审批事项集成服务包,规划许可+地名命名+门楼牌号确认“三证合一”、规划许可+临建许可+建筑物命名+门楼牌确认+配套市政工程许可“五箭齐发”等事项集成服务不断涌现,推行项目早建设、早投用、早达产。

案例5

2022年11月,房山区佳世苑三期项目(总占地面积48701.2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81535.33平方米,包含22栋住宅楼和3栋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三个审批事项同时审查、同时办理,申报次日即完成规划许可+地名命名+门楼牌号确认“三证合一”核发工作,实现了审批环节再压缩、再提速,切实提升了政府服务效能和企业获得感。

案例6

朝阳区平房乡棚户区改造和环境整治项目(一期)PF-44地块R2二类居住用地项目是北京市2022年四批次供地项目之一,率先实现企业一次申请,政府“五箭齐发”--商品住房项目涉及的工程许可、临建许可、建筑物命名、门楼牌确认以及配套市政工程许可1日内同步送达,企业只跑一次腿,共节省用时47个工作日,有效推动了项目落地,极大节省了项目成本。

强化数据赋能

推进用途管制全周期数字化管理

北京市按照构建“全域、全要素、全流程、全生命周期”用途管制数据体系建设要求,全面深入开展全市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监管系统建设工作。建立全生命周期项目管理机制。基于用途管制管理平台,在充分结合数据规范电子监管号的基础上,利用各阶段审批(许可)文号、项目代码、不动产单元代码,建立多码关联规则实现对立项用地、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建设工程规划核验等环节全周期业务关联。全面开展业务带图管控,推进全周期数字化监管。积极推动全流程业务电子报件整合,分阶段制定电子报件规范、明确电子报件流程、开发电子报件工具,加快用途管制的“带图管控”,保证了上下游数据传递与自动比对,为规划智能管控提供数据支撑,推进全周期数字化监管。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