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苏州上市公司提质组合拳

截至2023年末,苏州上市公司总数达263家,其中境内A股217家,位列全国第五;科创板55家,位列全国第三。从上市公司质量来看,与上海、北京、深圳、杭州等城市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如何提高苏州上市公司质量,推动资本市场撬动发展新动能,本文对此作了专题研究。

国内城市上市公司数量比较

一是从数量看。表1显示,在六座城市中,截至2023年底,苏州上市公司数量仅高于广州,分别为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的45.68%、49.77%、52.29%和95.59%。

表1  国内大中城市A股上市公司数量比较(2023年度)

城市

数量(家)

全国占比(%)

北京

475

8.90

上海

436

8.17

深圳

415

7.78

广州

154

2.86

杭州

227

4.25

苏州

217

4.07

二是从市值看。苏州上市公司总市值在上述6城市中排名较后,仅为北京、深圳、上海的7.91%、11.04%和20.68%。从平均市值看,苏州较低,为76.2亿元,仅为北京、深圳、上海的17.35%、21.15%、40.95%。

表2  上市公司市值数据对比(2023年)

城市

总市值(万亿元)

平均市值(亿元)

北京

20.89

439.16

上海

7.98

186.08

深圳

14.95

360.24

广州

1.68

168

杭州

2.25

98.68

苏州

1.65

76.20

三是从市值分布看。苏州尚无市值超千亿元的企业,100亿元以下企业占比高达74.88%。苏州最大市值上市公司东方盛虹为634亿,相比杭州最大市值公司海康威视的2899亿元、广州最大市值公司保利发展的1665亿元差距明显。300亿以上市值公司数量占比杭州为9.95%,广州为10.88%,均远超苏州4.43%的比重。

制约苏州上市公司发展质量的原因

1.上市公司运营相对保守。苏州上市公司之所以市值规模较小,主要原因是资产规模小,存在资本杠杆率低问题。这是因为,一方面,苏州上市公司相对谨慎、稳健,不轻易加杠杆。另一方面,苏州上市公司大多属于专精特新细分领域,处于制造业中间环节,难以吸引更多资本投入。

2.资本市场利用相对不足。苏州上市公司之所以出现“多而不强”,还与利用资本市场不够有关。2022年全国上市公司股票融资(IPO+定增)共计1.25万亿元,其中苏州上市公司融资341.53亿元,同比下降39.82%,占全国比重为2.72%,低于苏州上市公司数量全国占比(4.05%)。相比其他五市,苏州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上的活跃度偏低。

3.上市公司市场认可度相对不高。苏州上市公司平均机构接待量为131.14,在上述六市中仅低于深圳的131.76,但机构持股比和获分析师发表研究报告数在六市中均处于末位。同时,苏州上市公司机构持股比例中位数为17.31%(全国中位数为25.48%),在上述六市中也位列末位。

促进苏州上市公司发展质量的政策建议

1.加强上市公司全过程服务。苏州在公司上市前期培育方面非常专业。但同时对企业上市后有哪些新需求、企业上市之后该服务什么关注不够。深圳通过成立“星耀鹏城”上市专家公益志愿服务支队加强对上市公司服务,志愿者中包括证券投行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创投以及税务机构等代表。建议借鉴深圳、杭州等城市做法,一手抓IPO,一手抓上市后企业服务,尽快弥补这一短板。可在市级层面组建专业团队,为企业开展定期“诊断”,并从公司内控、财务数据质量等方面提供专业意见,为企业资本市场长期长效投资夯实基础。

2.激发上市公司主体能动性。苏州上市公司大多以制造业为主,企业家群体主要聚焦于产品、技术与市场。一方面,要引导上市企业进一步加强信息披露及市值管理机制建设,主动释放公司基本面变化信息。例如,可以优先增加披露信息的频次和内容,提高上市公司信息透明度,帮助投资者实现价值发现,促进市场理性估值,提升其可投性。另外,鼓励上市公司实施灵活多样的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计划,发挥上市公司激励机制作用。同时,通过增强公司内部治理,强化上市公司高管以及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义务与责任,增强其经营稳健性。

3.支持上市公司提质增效。重点对市值不足50亿元的上市公司加强分类指导,以“一企一策”方式支持企业实现市值倍增。例如,对市值低于30亿元的,引导企业嫁接优势资源,提高运营能力,适时推动转型发展;市值在30亿至50亿元的,帮助企业对接上下游产业链,鼓励企业围绕主业并购扩张,实现快速增值。鼓励在苏金融机构大力开展金融创新,通过与各类基金、投资机构创新合作方式,为上市公司转型发展提供资金保障。例如,可借鉴深圳经验,鼓励在苏金融机构通过“贷款+外部直投”、并购贷款等综合融资支持以及全球存托凭证(GDR)等资本市场工具融资,联动参与上市公司再融资和并购重组。加大对外开拓力度,举办上市公司机构路演等活动,鼓励私募股权基金、创投基金、海外主权基金等参与上市公司并购重组,通过非公开发行、协议转让、大宗交易等多种方式,建立以股权为纽带的产融紧密型合作关系,助推上市公司通过资本市场提升发展质量。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