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赋能 提升营商环境服务能力——广东省中山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破解企业融资授信难题
- 发布日期:2024-03-01
- 浏览次数:
近年来,我国小微企业快速增长,目前已占市场主体的90%以上,贡献了全国80%的就业、70%左右的专利发明权、60%以上的GDP和50%以上的税收,小微企业对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融资难、融资慢一直是困扰小微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国家和广东省不断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鼓励增加普惠小微贷款,但各地金融机构缺乏对中小微企业的注册登记、行政处罚、纳税、社保缴费等信息掌握,无法精准评估企业经营状况,影响着小微企业授信融资的效率。
广东省中山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利用隐私计算技术实施数据要素共享共用,有力推动金融机构基于政务数据的智能风险管控、智慧授信等领域数字化升级,为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慢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新举措。
科技搭台 营造政务数据可信流通环境
一直以来,政务数据、金融数据对敏感信息管控严格,在政银数据互联互通方面存在隐性壁垒,形成“数据孤岛”。为进一步释放数据价值潜能,助力企业快速融资,中山创新运用隐私计算技术,建设中山市数据安全可信计算平台,提供可信执行环境(TEE)、多方安全计算(MPC)、联邦学习(FL)、隐匿查询(PIR)等隐私计算技术,并结合区块链、安全传输、密码学等信息技术,在“原始数据不出域”的基础上实现政务数据核心价值流动。
平台基于隐私计算技术融合7种安全应用措施来保障数据的应用安全,通过提供3种数据流通模式,实现不同等级数据在不同流通场景中的应用安全,达到“数据可用不可见”“原始数据不出域计算”的效果,既保障了数据安全也能发挥数据的应用价值。平台通过国家、省、市三级行业专家的技术性认证,已通过安全渗透、代码安全审计的测试及中国信通院产品测试认证,并在2021年12月,基于本平台所打造的政银数据融合创新应用获得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颁发的大数据“星河奖”标杆案例奖。
政银对接 着力破解企业融资授信难题
银企信息不对称,信用数据、营业数据、资产数据等关键基础数据未充分运用是企业融资难、融资慢的关键因素之一。为破解小微企业贷款风控数据不足难题,中山联合本地农商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开展政务数据授信试点应用,4家银行已针对贷款全周期提出113个指标共95类数据使用需求,涉及18个政府部门。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按需搭建企业贷前风控、抵押品状况风险预警、村居普惠贷风控等8个分析应用场景,初步形成贷款全周期政银数据联合运算分析体系。
数据“不出门”计算 安全释放数据核心价值
由于金融领域对敏感信息管控相对严格,因此合规与安全是开展工作的前提,中山市探索的隐私技术是作为保护数据安全的重要技术之一,在金融机构的本地服务器环境进行部署,通过计算节点可对计算数据及计算结果进行统一管理,平台支持文件类型和数据库类型的数据接入,数据源和计算结果均保存在金融机构本地,有效地实现数据“不出门”,确保数据安全。
金融机构数据在“不出门”的环境下,隐私技术可实现数据价值的最大化利用,释放数据核心价值,数据安全计算平台通过融合计算,参与方在不泄露各自数据前提下通过协作对各自数据进行联合分析,实现在不泄密(泄露)的情况下合规使用,降低数据使用的法律风险,将数据真正转化为可被利用资产,释放数据核心价值。
数据赋能提升营商环境服务能力
广东省中山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在保障数据安全可靠的前提下,成功探索出“申请人授权用”“敏感数据可用不可见”的应用模式,将政务数据更全方位地提供给金融机构进行开发应用,做到中小微企业免抵押“税融贷”“经营贷”,部分银行贷款额度能达到300万元,而且贷款时长对比以往减少许多。
基于隐私计算技术和平台,中山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使用政务数据为中山农商行、中山建行、中山农行及中山工行提供了数据赋能,辅助四家单位开展业务管理工作,有效缩短企业贷款的时间,提升贷款额度,免去抵押物,减少一定的费用支出,激发企业活力,其中基于政银数据的联合运算,在贷前授信上,以中山农商银行为例,在未有政府数据支撑前,银行在授信上主要依赖线下收集、核对及查验,耗时较长,且有些数据也较难以获取;开展试点工作后,银行进一步深化了数字化贷款产品,实现了对小微企业的高效精准评估。截至2022年9月末,农商行通过运用政务数据报名单成功累计发放约2175笔、金额36.11亿元。在贷前风控上,为中山市农业银行提供了近96万户个人用户进行联合风控分析,为其提供了风控的应用分值,挖掘近2万户优质个体工商户用户,降低信息不对称性与不透明性,缩短信贷审核成本,提升信贷风控能力;在贷后风控上,为中山市建设银行提供了4320家企业贷后风控分析,挖掘出潜在高风险企业近100家,有效提升银行贷后监测能力。全面提升中山市金融服务效能,不断优化中山市营商环境服务能力,向中小微传达一个信息——中山市的金融服务“快、好、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