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深化知识产权保护改革经验做法
- 发布日期:2024-03-01
- 浏览次数:
近年来,浙江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相关部署要求,聚焦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维权周期长、成本高等问题,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开展知识产权纠纷快处专项行动,有效推动了经济社会全面创新发展。2023年2月,《最高人民法院 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强化知识产权协同保护的意见》(国知发保字〔2023〕3号)出台后,全省各地各部门高度重视、积极探索,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我们来看看:
1.杭州市三个“聚焦”积极推进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集成改革;
2.温州市瓯海区深化知识产权纠纷调处机制改革筑牢企业“智造”护城河;
3.绍兴市柯桥区以多向协同、流程优化、技术支撑推进知识产权纠纷快速化解;
4.义乌市打造知识产权纠纷多元调解体系厚植创新发展土壤。
杭州市
三个“聚焦”
积极推进知识产权纠纷
多元化解集成改革
杭州市聚焦市场主体需求,不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协同工作格局、快速保护体系、纠纷多元解决机制,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集成改革取得积极成效。2023年4月,杭州市获批建设首批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中国(杭州)知识产权国际商事调解云平台实现知识产权和国际商事纠纷调解“一次不用跑”,入选国务院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最佳实践案例”。
1.聚焦“多元”,凝聚共治力量
一是强化部门协同。杭州市场监管局、法院、公安局、检察院、文广局等多部门协同合作,构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与司法协作机制,实现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在执法数据、价值评估、专业鉴定等方面的信息互联互通。2021年以来,成功调解知识产权类纠纷案件364件,涉案总金额超2000万元。
二是开展社会共治。构建“一中心辐射多站点”快保护工作模式,在13个区县(市)和7个重点产业园区设立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站,助力基层商事纠纷化解。率先在全国探索建立集咨询、评审、调解、仲裁、诉讼多种解纷机制为一体的诉调联盟,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向疏导端发力,加强知识产权纠纷源头预防化解。
2.聚焦“快处”,探索创新模式
一是实施“简案快办”试点。积极开展电商领域专利侵权纠纷“简案快办”国家试点工作,通过阿里巴巴知识产权保护平台,完善在线提交、申诉、商品链接移除等流程,创新使用保证金制度,多渠道灵活处理线上知识产权纠纷。通过“互联网执法办案”平台,实现涉网违法线索一体化在线办理,平均办案时限从原来的60天减至20天,最快只需4天。
二是加强纠纷诉源治理。在杭州未来科技城等知识产权保护需求迫切地区设立9家巡回审判庭,通过联动当地调解组织,开展委托调解、法治宣传等工作,实现把矛盾纠纷消弥在初始、处置在当场、化解在基层。
3.聚焦“云端”,在线提速解纷
一是开展商事纠纷云端调解。创建“中国(杭州)知识产权·国际商事调解云平台”,打造调解申请一键直达、调解力量一网集聚、调解信息一秒送达、调解过程一屏联通和调解结果一体履行“五个一”调解新模式。2020年6月30日-2023年10月13日,平台累计收案25030件,调解结案21065件,调解成功7555件,调解成功率达36%,涉案金额超35亿元人民币,平台个案调解最短仅用时1天,履行率接近100%。
二是建设“一体化”线上调解平台。建立浙江(杭州)知识产权诉调中心调解平台,通过打通在线诉调衔接全流程节点,提升行业自治、定争止纷效能,实现“以网治网”良性循环。1至9月,浙江(杭州)知识产权诉调中心调解完结403件案件,多数案件实现在30个工作日内调解完毕。
温州市瓯海区
深化知识产权纠纷
调处机制改革筑牢企业“智造”护城河
今年以来,温州市瓯海区聚焦企业知识产权案件“维权难”痛点,通过打造一体化受理中心、构建数字化办案系统、完善机制建设等手段,形成企业知识产权全流程保护体系,提升知识产权纠纷调处质效。截至2023年9月,瓯海区各部门累计调处、侦破侵犯知识产权案件案值达1.6亿余元。
1.聚焦“受理零延时”,组建“一站通办”中心
一是设立中心“门诊”。成立瓯海区知识产权保护联合执法中心,对各类侵权线索“一窗受理”,对不构成违法犯罪的侵权纠纷实时流转至法院受案窗口,实现群众报案“最多跑一次”。
二是联动部门“急诊”。推出疑难案件联动支援机制,在受案24小时内完成驻点人员和部门负责人两级会商,快速厘清事实、缩短办案周期,切实为企业减负。
三是聘任专家“会诊”。建立知识产权技术专家辅助人制度,聘请专业人士对知识产权案件侦查、诉讼过程中涉及的专业技术问题解释说明。现已建立涵盖20余个领域,总数达47名的知识产权纠纷处置专家人才库。
2.聚焦“检索零误差”,上线“一键操控”平台
一是构建数字化管理系统。上线“瓯知保知识产权刑事保护平台”,推出“快速报案、线索流转、商秘保护、法规查询”等4项功能,打通公安、市监等部门的人口登记管理、食品生产许可信息、著作权登记等9个业务系统,构建“瓯知保专题数据仓”。
二是打造高精度画像模型。创设技侦通道,成员单位可通过提请公安高级权限研判嫌疑人时空轨迹,在平台内生成包含嫌疑人26个类别信息的精准画像。今年以来,平台成功研判50名嫌疑人落脚点。
三是锁定全网络侵权证据。运用智能监测功能,对各大主流电商平台开展全天候检索,实现侵权产品在线识别、自动检索、源头追溯和证据留痕,为后续企业维权和成案打击提供科技支撑。
3.聚焦“保障零缺位”,打造“一体作战”模式
一是创新日常保护机制。指导企业健全商业秘密保护机制,开展知识产权保险质押融资项目,提升企业自主知识产权抗风险能力。现已建成省级商业秘密保护示范点8家,保险融资项目共惠及企业80家,总金额18.182亿元。
二是发挥事前调解效用。一方面探索实施知识产权民事赔偿先行制度,争取诉前化解民事赔偿纠纷;另一方面主动上门取证,倒逼侵权企业主动达成和解。今年以来,各部门已累计帮助企业争取赔偿和解金额500余万元。
三是强化事中打击成果。重塑案件侦办流程,明确接报线索一律由公安部门同步开展初侦初查,化解犯罪分子通过“化整为零”规避刑事打击的司法痛点。
绍兴市柯桥区
以多向协同、流程优化、技术
支撑推进知识产权纠纷快速化解
绍兴市柯桥区以开展全国首批“知识产权纠纷快速处理试点”为契机,构建知识产权“一站式”协同保护机制,全流程推动知识产权纠纷化解处理,有力促进轻纺市场繁荣发展,中国轻纺城市场经营户增至3.6万余户,经营面料达5万余种,市场年成交额突破3300亿元,外贸出口大幅增长23%。
1.多跨协同,打造纠纷化解新平台
一是多部门入驻。建设全国首家全纺织业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市场监管、公安、检察院、法院、司法、文广等多部门专人入驻,实现创新主体“最多跑一地”纠纷快处服务。
二是“简易化”维权。开设“市场纠纷直通车”,符合简易维权程序的知识产权纠纷调处时间缩短至30个工作日内。目前已累计调解争议纠纷3539件,办结各类知识产权侵权案件1329件。
三是“联合体”保护。柯桥联合山东潍坊、江苏南通、广东佛山建立四地纺织品花样版权保护联盟协作机制,在案件移送、取证、送达和执行等方面实现互相协作、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开创全国花样版权保护领域跨省共享共保先河。
2.繁简分流,健全纠纷化解新机制
一是分类维权请求。对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知识产权的维权援助、侵权纠纷诉讼、侵权纠纷调解等不同类型维权请求,及时开展分流,确保后续处理有效贴合具体请求。
二是快速纠纷处理。完善知识产权纠纷快速处理机制,优先出具专利权评价报告。联合绍兴市中级人民法院建立行政调解司法确认机制,按照“能调不裁、能裁不诉”的原则创新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处理模式。
三是聚焦重点案件。“柯桥快维中心”全面参与技术复杂、专业程度较高案件,侵权检验鉴定与案件办理并行推进,大幅缩短办案周期。运用商务运行调查和“订单+清单”监测管理系统,向外贸企业提供相关海外侵权风险报告。
3.数字赋能,创新纠纷化解新路径
一是花样快速受理登记。建成全国首个“纺织品花样数治”应用,获省改革突破奖铜奖、省数字化改革最佳应用,获首届浙江省知识产权奖二等奖。利用AI比对等功能实现秒级查询反馈,登记发证周期从30个工作日缩短到7个工作日内。
二是花样纠纷精准取证。运用区块链技术,为原创维权者起诉恶意抢注版权、恶意注册公版花型等侵权行为提供最早创作、使用的时间戳证明。通过开通线上纠纷调处,建立花样抄袭程度认定量化标准。
三是花样数据集成共享。发布“AI智审”应用,解决原创情况难查、创新程度难定、事实认定难断等司法痛点,花样纠纷司法维权时间从平均4个月压缩至1个月内。
义乌市
打造知识产权纠纷
多元调解体系厚植创新发展土壤
义乌市聚焦市场知识产权纠纷多,维权流程手续繁,办理时间周期长等难题,通过部门协同、社会参与,构建了便捷、公正、高效的多元化调解体系,夯实了创新环境基础,并被最高人民法院作为知识产权保护的“义乌模式”进行推介。
1.健全组织体系,畅通化解渠道
一是政府层面,市领导牵头成立市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关于全面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的实施意见》,构建政府部门间、政府部门与社会组织间的工作协作机制,形成多方参与、共同推进工作模式。
二是社会层面,集聚政府部门及律师协会、中国互联网协会、商城集团等社会力量,成立省内县区级首家知识产权纠纷专业调解第三方独立平台诉调对接中心,以联席会议模式运行,促进知识产权纠纷的繁简分流,发挥知识产权纠纷解决“主渠道”作用。
三是保障方面,建立健全纠纷快处机制配套政策,加大保护力度,设立知识产权纠纷化解专项资金,保障整体模式健康可持续发展。
2.完善工作机制,提高办理实效
一是强化行政机关主力军作用。架构“1+1+16”行政解决体(1个综合管理机构+1个专业机构+16个具体执行机构),组织开展辖区内行政调解、行政裁决等知识产权纠纷解决工作,提供政策、专业、信息、人才的全面支撑,形成各司其职、有机衔接、快速响应、协同作战的解决机制。
二是发挥人民调解引流效应。通过规范司法确认,完善诉前、诉中与联合调解的程序设计和实务操作,对知识产权纠纷诉调对接适用范围、材料提交、工作流程、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规定,完善诉调中心功能,畅通诉调对接渠道,减少当事双方时间和费用成本,实现“一站式”化解。今年1-9月,受理诉前诉中调解案件8430件,标的总额3.72亿元,调解完结4087件,成功率43.55%。
三是完善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成立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义乌分中心,依托国家中心高端知识产权服务资源和信息,与高校、科研院所对接,为跨境电商等领域企业提供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信息、法律支持和指导,有效化解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全面提升市场主体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防控意识和应对能力。
3.强化数字支撑,夯实治理根基
一是推进“浙江知识产权在线系统”数字化改革场景应用落地,综合运用“一站式管理”“一链条保护”等模块,在办案机关、快维中心、诉调对接中心和当事人之间建立全流程覆盖、数据共享、协同办理的一站式多元化纠纷解决平台,实现线上线下融合转变,推动纠纷解决体系构建由事后救济向事前预防和事中调处转变。
二是开通集线上预约、网上受理、在线调解、案例分析等功能为一体的“义乌商贸纠纷诉调对接云平台”微信公众号,可通过热线电话、语音留言、网络文字甚至视频方式开展咨询等服务,为群众提供了专业、优质、高效和便捷的调解服务,基本实现了便民服务“一趟不用跑,最多跑一趟”。该做法被最高院与国家知产局联合印发的《关于建立知识产权纠纷在线诉调对接机制的通知》吸收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