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茎基腐病、纹枯病、根腐病等土传病害发生与防治预报
- 发布日期:2024-02-27 16:01
- 浏览次数:
去冬今春我县雨水充足,田间墒情适于小麦茎基腐病、纹枯病、根腐病等土传病害发生和扩展。小麦土传病害有一般两个侵染高峰期,11月中下旬~12月上中旬为第一个侵染高峰期,2月下旬~4月上旬为第二次侵染高峰期。
一、发生与为害症状
1、小麦茎基腐病:由假禾谷镰刀菌、黄色镰刀菌和燕麦镰刀菌多种病原菌侵染造成,症状为基部1-2节叶鞘和茎秆受侵染,严重的第3节叶鞘也受害,根茎基部叶鞘颜色逐渐为暗褐色,节间受侵染变褐、易折断,严重染病的田块陆续出现死苗;拔节抽穗期感病植株茎基部变为褐色,田间湿度大时茎节处可见红色霉层;成熟期,严重病株产生枯死白穗,造成秕粒甚至无籽粒,一般减产20%~70%,甚至绝产。
2、小麦纹枯病:又称立枯病、尖眼点病,是由喙角担菌侵染所引起的、发生在小麦上的一种病害。小麦纹枯病主要发生在叶鞘及茎杆上。发病初期,在地表或近地表的叶鞘上产生黄褐色椭圆形或梭形病斑,以后病部逐渐扩大,颜色变深,并向内侧发展为害茎部。小麦生长中期至后期叶鞘上的病斑呈云纹状花纹。一般病田的发病株率10-30%,重病田块可达60-80%,特别严重的田块因病害引起的枯白穗率还可能高达20%以上。因纹枯病造成小麦产量损失一般在10%左右,严重时高达30-40%。
3、小麦根腐病:是由禾旋孢腔菌侵染所引起的、发生在小麦上的病害。小麦各生育期均能发生。苗期形成苗枯,成株期形成茎基枯死、叶枯和穗枯。由于小麦受害时期、部位的症状差异,因此有斑点病、黑胚病、青死病等名称。症状表现常因气候条件而异。在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多产生根腐型症状。在潮湿地区,除根腐病症状外,还可发生叶斑、茎枯和穗颈枯死等症状。
二、发生预报
小麦土传病害为中等偏重发生,个别地势低洼地块严重发生。其中:(1)纹枯病:旱茬麦中等偏重发生,部分地块和感病品种严重发生;稻茬麦中等发生。(2)茎基腐病:旱茬麦中等偏重发生,土壤贫瘠、地势低洼的常发地块严重发生;稻茬麦中等偏轻发生。(3)根腐病:旱茬麦中等发生,稻茬麦部分地块中等偏重发生。
三、预报依据
1、调查基数:近期调查,全县土传病害病田率约35.8%,发病地块一般病株率1.5~3.6%,严重地块病株率达12%以上。
2、耕作制度:连年秸秆还田,造成了田间菌源连年积累,病菌源量较大。部分还田地块耕作粗放,土壤空隙增大,不利于小麦根系生长,苗弱,抗病性差。
3、气象条件:根据省气候中心预测,早春我县降水较常年偏多,气温略偏低,对小麦土传病害发生有利。
4、主栽品种:我县种植的小麦品种以济麦22、太麦198、山农32、山农28、鲁原118等为主,对小麦茎基腐病、纹枯病、根腐病等小麦土传病害的抗性较差。
四、防治适期
3月上、中旬。小麦拔节后再防治效果不明显。
五、防治措施
1、农业措施:以促苗壮苗为中心,加强健身栽培。及时中耕除草,保墒、增温、促早发,提高小麦自身抗病能力。
2、科学用药:小麦返青起身期至拔节前,农药选用丙环•嘧菌酯、氰烯•戊唑醇、氟唑菌酰羟胺、丙硫菌唑、丙环唑、吡唑醚菌酯、戊唑醇、苯醚甲环唑、氯氟醚菌唑等单剂及其复配制剂进行喷药防治。如亩用24%噻呋酰胺悬浮剂20~25毫升,或18.7%丙环唑·嘧菌酯悬浮剂50~60毫升,或17%唑醚·氟环唑悬乳剂30~40毫升,或80%戊唑醇水分散粒剂10~12克,或48%氰烯·戊唑醇悬浮剂40~60毫升,或200g/L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50~65毫升,或10%己唑醇悬浮剂20-35毫升,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150克,或50%多·福可湿性粉剂80-125克,兑水60~70公斤,顺麦垄均匀喷灌小麦根茎部。喷药时注意调低喷头高度和方向,重点喷施小麦茎基部,以确保防治效果。发生较重的地块7天后再喷淋1次。
3、一喷多防:如麦蚜、红蜘蛛同时发生的地块,可与吡虫啉、噻虫嗪、呋虫胺等杀虫剂和磷酸二氢钾、芸苔素内酯等叶面肥混喷,可增强小麦抗性,提高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