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弘扬“息事无讼”文化 大力推进诉源治理

浙江嘉兴是中国革命红船的起航地。近年来,浙江省嘉兴市两级法院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着力打造源头预防、多元联调、分层过滤的纠纷防治体系,形成“息事无讼”诉源治理模式,全市诉讼总收案和“万人成讼率”实现五年连降,诉前调解成功分流率和案件比稳居全省前列。

源头解纷

抓前端“治未病”

走进浙江省平湖市社会治理中心,墙上“一站式接收、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几个字格外显眼。在这里,当事人可以实现纠纷一窗受理、集中审核、统一登记,符合条件的纠纷可直接进行诉前调解。

在平湖市人民法院的推动下,平湖市社会治理中心积极推动相关主管部门落实对本行业领域纠纷源头预防化解的主体责任,已有10个解纷中心整体入驻、8个部门常驻、13个部门轮驻社会治理中心,并组建“8+10+X”社会化多元解纷团队,实现社会治理中心解纷力量高度集成,提升调解实效。今年前11个月,平湖市诉前调解成功分流率达47.69%,位居全省第六。

“法治建设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司法是各种纠纷化解的最后一道防线,但不能成为解决纠纷、化解矛盾的唯一途径。”嘉兴市中级人民法院立案庭负责人谭灿说。

近年来,嘉兴市两级法院紧紧依靠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配置资源的作用,积极推动诉源治理从“法院主推”向“党委政府主抓”转变。2019年,嘉兴在全省率先构建覆盖全市域的“万人成讼率”等系列考核评价规则,并发布全省首个地方性“无讼村(社区)”创建标准体系规范,始终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融入党委领导下的社会治理大格局。

今年以来,嘉兴市委召开诉源治理工作部署会,完善各县级社会治理中心“一窗分流”模式,真正做到一窗受理、精准发力。同时,充分压实镇街主体责任,做强镇街矛盾化解能力,实现纠纷化解的重心下移。

海盐县西塘桥街道综治工作中心今年以来已经接受海盐县人民法院西塘桥人民法庭委托调解案件320件,成功调解了229件,西塘桥法庭的诉讼案件从2018年的596件,下降到2023年的341件,诉源治理成效明显。综治工作中心负责人表示:“目前,中心建立了‘乡贤+’‘乡音+’‘物业+’等特色调解品牌工作室,针对当事人不同的纠纷类型,中心可以将案件分流到不同特色调解工作室,发挥对口调解优势,推动纠纷化解。”

“关键还是要发挥好考核‘指挥棒’作用。”谭灿表示,一直以来,嘉兴中院推动完善“万人成讼率”考核评价体系及配套制度,将“万人成讼率”“引调案件率”“调解成功率”等作为平安考核指标,既考核成讼率、纠纷增幅,也考察引调有无做实、调解质量优劣等情况,推动机制运行和资源调配更有保障,全面激活属地纠纷防范化解能力。截至11月底,嘉兴全市诉前成功调解纠纷3.03万件,其中镇街一级调解成功1.41万件,更多纠纷化解在基层,预防在萌芽。

多元化解

抓中端“治已病”

在海宁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共享法庭”里,海宁市行政复议局工作人员正邀请海宁市人民法院法官指导调解一起行政复议纠纷。在各方共同努力下,行政相对人与行政机关签订调解协议,行政争议得到实质性化解。

据了解,运行近两年来,该“共享法庭”共指导调解行政争议126件,化解成功率超过60%,并在全省率先运用“共享法庭”审理行政处罚复议案。

“共享法庭”是浙江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着眼基层社会治理全局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也是浙江法院现代化建设中的又一张“金名片”。近年来,嘉兴市两级法院坚决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全域推进“共享法庭”建设,其中在行业协会、金融、保险等高频诉讼主体所在地设立“共享法庭”394家,充分调动行业解纷主动性,推动纠纷就地化解,让新时代“枫桥经验”绽放别样“枫”景。

以“共享法庭”建设为抓手,嘉兴市两级法院不断健全调解工作格局,做好人民调解,做实行政调解,做强司法调解,做优行业性专业性调解,助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

“我是来自南湖区工商联调委会的调解员,现在我们开始诉前调解……”作为企业家调解员,嘉兴市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赵其法正在调解一起涉案金额高达5500万元的商事纠纷。赵其法从拖欠余款带来的利息升高、诉讼相关费用、时间精力成本等角度帮双方“算账”,2个小时后,双方当事人顺利签订调解协议。“由于我自己也是经营企业的,我能理解双方当事人的顾虑,这是我做调解的优势所在。”赵其法说。

2020年6月,南湖区人民法院推动成立全市首家工商联调委会,建立“商人纠纷商会解”涉企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此后的三年多时间里,南湖区法院组建由10名法官构成的专门团队,对接工商联调委会和相关商协会调解组织,开展调解指导1600余次,通过“诉前调解+司法确认”,为1100余份调解协议赋予强制执行效力,调处争议金额5.1亿元,为企业节省诉讼费用550余万元,相关做法入选人民法院助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典型民商事案例。

随着金融借款类案件持续增长且类型日趋多元化,如何打通金融领域纠纷源头化解的堵点,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2021年10月,海盐县公证处设立“共享法庭”,完善“法院+公证处+金融机构”联动风险防控机制,为探索商事纠纷“更优解”蹚出了一条特色创新之路。自运行以来,共计办理金融合同赋强公证978件,调解纠纷540件,调解成功401件。今年1至11月,海盐法院金融借款合同案件数同比下降三分之一。

“以前债权人经过诉讼乃至执行才能拿到欠款,现在通过公证被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可以不经诉讼直接进入执行程序。”海盐法院立案庭庭长陆一卿介绍,许多案件在公证处调解阶段即实现案结事了,减少诉讼增量的同时,也帮助债权人快速实现债权,有效节省诉讼成本。

强化治理

抓末端“治再病”

做好诉源治理的“后半篇文章”,延伸审判职能,积极主动融入国家治理、社会治理进程是关键。近年来,嘉兴市两级法院坚持站在末端看前端、立足法院看全局、着眼纠纷看安全,进一步强化“办理一案、治理一片”理念,充分发挥司法建议、典型案例等作用,推动提升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水平。

“本院在审理你公司与被告刘某等人多起快递服务合同纠纷案件中,发现你公司存在以下法律风险,特提示如下……”今年“双十一”前,嘉兴某快递公司收到了南湖区法院寄来的《企业法律风险提示函》,上述内容是法官结合企业实际提出的两方面针对性建议。

从今年8月起,南湖区法院探索打造《企业法律风险提示函》特色助企载体,将提示函作为司法建议、白皮书的有益补充进行常态化发送,努力为涉诉企业开出精准的“法律药方”。签订合同不规范、证据留存意识弱、公章管理不严、财务款项进出混乱……截至目前,南湖区法院已点对点向涉诉企业发送《企业法律风险提示函》147份,帮助企业堵上管理漏洞160余个,促进企业规范运作,努力让涉诉企业“活下来”“留得住”“经营好”。

“要把司法建议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和部门岗位目标考核,与审判执行工作同部署、共推进,倒逼法官积极思考,主动当好社会治理的‘啄木鸟’。”嘉兴中院民二庭庭长褚翔介绍。正是在他的策划下,嘉兴中院结合司法实践中办理涉企纠纷遇到的常见问题,编写了《最“嘉”法护营商环境企业法律风险提示手册》,从合规经营篇、诚信经营篇、劳动用工篇和知识产权篇四个方面,梳理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易发生纠纷的风险环节,帮助企业预防纠纷发生。目前,该手册已向全市200多家企业赠送发放。

嘉兴市两级法院为企业准备的“法治大礼包”还远不止如此。

日前,海宁法院联合海宁市人大常委会、海宁市工商业联合会,举办第10场“安商驿站”法治服务企业专场活动。与会人大代表、企业代表聚焦防范借贷与担保风险主题,与法官及相关部门负责政策解读的同志座谈交流。据了解,今年以来,海宁法院聚焦企业权益保障,系统梳理2021年来16000余件民商事案件,针对买卖合同、民间借贷等多发纠纷梳理出成因、争议焦点、典型案例、法律提示4张清单,推出10个不同主题的法治服务企业专场活动,受众超过2500人次。嘉善县人民法院“善法直通车”、桐乡市人民法院“站庭四进”等,也通过庭审观摩、法规解读、案例分析、防风险提示等各类形式,帮助企业规范经营、防范风险。

“嘉兴市两级法院将坚持党委领导,全面构建党政主导的诉源治理大格局,助推真正形成‘社会调解优先,法院诉讼断后’的递进式矛盾纠纷分层过滤体系,不断促进案结事了政通人和,以质量效率效果的有机统一答好人民满意的时代问卷。”嘉兴中院党组书记、院长涂冬山表示。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