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动态>镇街动态

黄垓镇和美幸福乡村入画来

  • 发布日期:2023-05-05 08:56
  • 浏览次数:
  • 录入人:嘉祥县黄垓镇人民政府
  • 信息来源:嘉祥县黄垓镇人民政府

春夏之交,风和日丽;万物生长,景色迷人。行走在唐柏之乡、冉子故里——黄垓镇,只见庄严肃穆的冉子祠,高大挺拔的大柏树,宽阔平坦的马路,错落有致的楼房,葱郁碧绿的花草,车水马龙的驻地,绿树环绕的村庄,鸟语花香的广场,曲幽通径的村路,到处呈现出一片勃勃生机;广场上、树荫下,都能看到村民集聚一起休闲聊天、跳舞健身,一派宁静祥和的景象跃然眼前,让人深深感受到社会发展迸发的旺盛活力。

推进产业发展,加快乡村振兴步伐。黄垓镇规划了环卫车辆制造产业园,不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为企业发展提供最佳平台,环卫特种车辆制造及销售公司已发展到100余家,其中生产制造企业达到16家,年生产环卫车辆1.5万余台,全镇从事环卫车辆生产销售人员达到2000余人;山东祥农、中运等专用车辆有限公司荣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称号,黄垓镇被济宁市认定为“济宁市环卫设备特色产业镇”,全镇专用车产业每年创税1000余万元,环卫特种设备制造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立镇支柱产业;倾力加强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创建,促使形成多个板块,做到多点开花、全面推进。鲁鑫生态田园综合体项目以现代农业循环经济产业为基础,建设了露天果品种植区、特种动物养殖区、休闲垂钓区、五谷杂粮种植区、苗木种植区、莲藕种植区6大板块,发展优质桃、苹果、五谷杂粮种植基地900亩,水产养殖基地400亩,莲藕种植基地200亩,苗木种植180亩,现代化种养车间13000平方米,特色养殖区100亩,提供就业岗位200余个;西孔村的特菜西兰花种植基地发展到3000余亩,获得全国A级绿色认证,注册了“黄垓硕源”商标,畅销北京、浙江、广东等地,亩均创收4000余元;黄北、前园、铁庙等村发展苗木种植面积2000余亩,张垓、丁垓、三官庙等村发展葡萄、桃、草莓、苹果1000余亩,金庄、东丁、黄东等六个村发展有机辣椒种植面积扩大到4000余亩;全镇基本形成了东部西兰花、西部绿化苗木、中部有机辣椒的成方连片规模种植的新格局。  

膨胀电商经济,擦亮电商特色镇名片。黄垓镇发挥“中国淘宝镇”、“山东省电商特色小镇”等优势,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通过典型示范、业务培训、政策支持等措施,扶持引导广大农民借助网络拓展各类产品营销渠道,使电商规模迅速扩张,全镇工商登记注册的电子商务企业、个体工商户达到3747家,开设的淘宝网店3000余家,阿里巴巴诚信通会员店铺2890家,据不完全统计,全镇从事电子营销户数占比35%,电子商务从业人员达到5000余人,每年电商销售额超过3亿元,电子商务不仅成为镇域经济增长的“新极点”,而且有力带动了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

建设冉子公园,厚植书香小镇底蕴。黄垓镇挖掘提炼冉子文化内涵,发挥辖区树龄2000余年的“汉柏”、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冉子祠”等文化优势,高标准治理了冉子湖,建设护坡1600平方,埋设雨污分离管道560米,硬化2米宽的环湖路400余米,安装环湖木制栅栏400余米,设置景观灯16盏,制作水上文化长廊30余米,设置半圆形木制亲水平台150多平方,搭建四角木质凉亭1个,铺设大理石石板台阶300余平方,安装石雕文化护栏120米,搭建六角石雕凉亭一座,设立大型LED电子显示屏1个,安装健身器材4套,成为村民休闲健身纳凉的人间仙境;大力推进冉子文化公园项目建设,以冉子祠为中心,以传统儒家文化为主题,以休闲游憩居住商贸于一体为目标,着力打造一个融合水及文化元素的综合性公园,致力集旅游、文化、健身、休闲、商贸于一体,促使带动镇域文化、商贸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已完成一期冉子社区项目和二期冉子文化广场项目建设,有效打造了产业、城镇融合发展的黄垓“亮点”,为乡村振兴发展赋予了新动能。

推进文化振兴,提升群众生活幸福感。黄垓镇注重发挥农村优秀基层干部、乡村教师、退伍军人、文化能人、返乡创业人士等“新乡贤”的作用,深入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在全镇持续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把“礼义仁孝善”写入村规民约;广泛开展“黄垓好人”和“十佳道德模范”推荐评选活动,引导农民群众养成良好的道德风尚;抓实“好婆婆、好媳妇、清洁庭院”评选活动,宣传群众身边的好人好事,引导村民见贤思齐;深化拓展文明户、文明村创建活动,把创建文明户、文明村、寻找“最美家庭”等活动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结合起来,与教育、卫生、体育、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结合起来,在全镇范围内形成良好精神文明氛围;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满足广大村民多层次的文化需求;在各村定期举办文艺演出,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深化文化惠民“三下乡”、“送戏进村”等系列活动,让农民群众受到“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目前,全镇18个村都建设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和农民书屋,不仅满足了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而且极大促进了农民群众文明素质的提升,一幅和美、幸福新画卷正在悄然展开。

(作者  丁万成   冯再强   审核  韩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