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病虫预报(第四期)

小麦白粉病发生与防治预报

小麦白粉病是我县小麦主要病害之一,一般可减产10%-30%,主要侵染叶片和叶鞘,发生适温15-25℃,相对湿度大于70%有可能造成病害流行。预报小麦白粉病在旱茬麦中等偏轻发生,稻茬麦、感病品种和密度大的地块中等偏重至大发生。


一、预报依据

1、菌源基数:近年来,小麦白粉病在稻茬麦田连续发生,南部镇街密度较大、肥水条件较好的麦田发生普遍,导致小麦白粉病在南部镇街麦田内越冬菌源量较大。

2、田间调查:据县植保人员近期调查,全县发生面积约6.5万亩,平均病叶率1.4%,最高病叶率10.9%。其中稻茬撒播麦田病田率76.5%,平均病株率20.8%,病叶率5.9%。

3、小麦长势:近期小麦长势较快,生育期早于常年,稻茬麦田和部分旱茬麦苗量较往年偏大,部分麦田田间郁闭、通风透光差等现象逐步显现,有利于小麦白粉病发生与发展。

4、天气状况:气象预报4月中下旬至5月上中旬我县降雨日和阴天日较往年偏多,降雨多为小雨,气温起伏较为明显,十分有利于小麦白粉病发生、发展与危害。

二、防治适期

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

三、防治指标

平均病叶率达10%或病情指数达到1。

四、防治方法

1、生态调控:合理调控肥水,适时补施孕穗肥、浇好孕穗抽穗水,避免大水漫灌,保持田间湿度适宜。

2、药剂防控:发病初期,亩用12.5%氟环唑悬浮剂50~60克、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0~30克或30%醚菌酯悬浮剂50克,兑水30~45千克均匀喷雾。严重发病时,亩用40%戊唑·咪鲜胺水乳剂25-30毫升、10%己唑醇悬浮剂15~20克等药剂,兑水30公斤均匀喷雾防治,间隔5-7天连续喷施2遍。提倡选用戊唑•咪鲜胺、戊唑•多菌灵、烯唑•多菌灵、丙硫菌唑•戊唑醇、唑醚•氟环唑等复配杀菌剂防治,既对白粉病有效,同时兼治小麦条锈病、赤霉病。喷雾时要加足水量,注意打透植株下部叶片。

3、“一喷三防”措施:当蚜虫达到防治指标(500头/百株)时,同时加入噻虫嗪、噻虫胺、吡虫啉、联苯菊酯等杀虫剂任一种,再加入含氨基酸的水溶性肥料(或磷酸二氢钾),或者芸苔素内酯、氨基寡糖素植物生长调节剂,兑水后均匀喷雾。每亩可用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70毫升+80%戊唑醇可湿性粉剂8~10克或15%噻虫·高效氯氟氰菊酯悬浮剂每亩9毫升+10%己唑醇悬浮剂15~20克,再加入0.01%芸苔素内酯、300~400倍磷酸二氢钾、500倍腐殖酸水溶肥料等叶面肥,兑水30—40公斤均匀喷雾。

采用“一喷三防”技术措施,不但防治小麦白粉病,还能兼治蚜虫、麦叶蜂、条锈病、赤霉病、叶枯病等小麦中后期病虫害。(作者:高先涛 审稿:杨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