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祥县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服务“简、智、精”

  • 发布日期:2023-03-24 15:51
  • 浏览次数:
  • 录入人:嘉祥县行政审批服务局
  • 信息来源:嘉祥县行政审批服务局

近年来,嘉祥县围绕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持续精简合并事项,强化数字赋能,推进窗口前移,打造了简约化、智能化、精准化的审批服务模式。截至目前,累计压减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事项53项、精简材料138项,审批效率提速超70%。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经验做法先后被山东省持续深入优化营商环境和推进政府职能转变领导小组办公室、省住建厅、省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等推广,并得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批示肯定。

一、精简合并事项,审批服务简约化

深入实施“流程再造、服务创新”行动,在制度、流程、模式上敢于“打破常规”,对工程建设项目各类手续办理流程再改造、环节再归并、时限再压缩、费用再降低。一是探索应用“并联整合”,项目开工实现“一件事”。将工程建设项目开工前审批流程的“立项用地规划许可、工程建设许可、施工许可”三个阶段合并为“工程建设许可”一个阶段,将开工前11个事项合并办理,整合成一张建设工程项目“行业综合许可证”,审批时限由22个工作日压减至6个工作日。二是创新推行“告知承诺”,施工许可实现“免证办”。创新实施施工许可“告知承诺、一单即办”服务模式,梳理承诺制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事项14项、容缺办理事项41项、容缺材料59件,建设单位在线填写申请表并作出相关承诺后,即可领取施工许可证。2022年以来,承诺制办理施工许可81件,容缺办理102件,缓缴项目城市建设配套费等相关费用1.2亿元,大大减轻企业负担。实施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豁免办理,项目开工时间至少提前10天。三是率先实施“模拟审批”,办理环节实现“零等待”。出台《基本建设项目模拟审批实施办法》,对全县87个尚未取得土地的工业、社会事业类建设项目,实施模拟办理项目立项至施工许可所涉及的全部建设手续,待项目依法取得土地后,即时转换成正式审批文件,实现“拿地即开工”。

二、强化数字赋能,审批服务智能化

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以“一窗系统”“中介超市”“远程踏勘”三大应用为核心,赋能多个投资项目审批场景应用,实现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一是推广全程在线审批。推行工程建设项目“统一受理、并联审批、实时流转、跟踪督办、信息共享”全程电子化办理新模式。利用大数据赋能,对网办系统内工程建设项目从立项到竣工验收各阶段办理进度实时监测,对超出规定审批时间的项目“亮灯”预警提醒,全面把控项目审批周期。2022年以来共办理建设项目审批事项2959项,全程网办率和电子证照应用率均达100%。二是完善网上中介超市。搭建网上中介超市平台,制定涵盖41个审批事项的《政务服务事项中介服务项目清单》,引导120余家中介机构入驻网上中介超市,提供62类中介服务。项目申报企业可通过中介超市“货比三家”,自主选择最合适的中介机构。全县100余个重点投资项目通过网上中介超市成功交易500余次,交易金额6500余万元,累计节省项目办理时间3200余天。三是实行踏勘评审上云。推出“互联网+踏勘”服务模式,以远程视频代替传统人员现场踏勘;采取专家评审“上云”模式,组织评审专家、主管部门、建设单位、编制单位等相关人员,通过视频进行线上技术评审,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实现“零跑动”“不见面”。2022年以来,为山东益大新材料有限公司二期项目、济宁友邦京杭运河物流有限公司集装箱“散改集”多式联运项目等70余个项目,完成远程踏勘、线上评审。

三、坚持窗口前移,审批服务精准化

坚持问题导向、服务导向、结果导向,以市场评价为第一评价、以企业感受为第一感受,紧盯企业项目需求,哪里有需要就把服务窗口设在哪里,以最优营商环境助力企业项目落地更快、发展更好。一是“菜单式”帮办,精准掌握企业需求。推行“菜单式”帮办服务模式,梳理企业高频办理事项69项,编制《企业帮办服务需求信息采集表》,企业可在采集表上按需勾选服务事项。建立重点事项、难点堵点问题督办制度,明确45个重点难点事项必须在1个工作日内办结,截至目前,累计为260余家企业提供“菜单式”帮办服务,节省企业跑腿次数500余次。二是“组团式”服务,精准解决企业难题。变“坐等企业上门”为“主动服务”,将服务窗口建在项目一线,2022年以来组织项目审批窗口开展服务进园区活动12次,上门为企业提供现场指导、项目预审、解答疑惑等服务,现场帮助企业解决问题180余个,真正实现“园区事项集中办”。三是“网格式”包保,精准推送惠企政策。组建27人的投资项目“网格员”队伍,对重点项目实行科级干部专人包保,定期调度项目进展情况。梳理惠企政策21项,“面对面、一对一”送到符合条件企业手中。2022年以来,累计为112个重点企业和项目争取上级资金17.8亿元,办理留抵退税2.1亿元、缓缴税款9000万元、减免税款2400万元,努力让“政策红利”转化为“企业效益”。(供稿:张培龙  编辑:晁曼  审核:高先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