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病虫预报(第九期)
- 发布日期:2022-06-01 17:31
- 浏览次数:
夏玉米病虫草害发生趋势及农药减量控害
和绿色防控技术意见
一、病虫草害发生趋势
根据病虫基数、测报灯诱集成虫数量,结合气象预报、历史资料和种植模式等因素综合分析,预报2022年我县夏玉米主要病虫草害为中等偏重发生。其中:玉米田杂草中等偏重发生;玉米粗缩病轻发生,早播的蒜茬地、靠近东南部稻区和杂草较多的地块小至中等偏轻发生;玉米瘤黑粉病偏轻发生,部分感病品种中等发生;玉米叶斑病、褐斑病偏轻发生,感病品种偏重发生;大、小叶斑病、弯孢菌叶斑病中等发生;玉米顶腐病轻发生,个别感病品种中等偏重发生;玉米螟、大螟、高粱条螟中等发生,其中二代玉米螟中等发生,三代玉米螟中等偏重发生;二点委夜蛾在小麦秸秆覆盖较多的玉米田中等发生,无覆盖的玉米田小发生;玉米蓟马中等发生,个别干旱地块偏重发生;灰飞虱偏轻发生;草地贪夜蛾偏轻以下发生,若七、八月份台风影响我省或外来虫源持续传入,晚播夏玉米上仍有暴发成灾的可能,应当持续加强监测预警和防控;二代棉铃虫偏轻发生,三代棉铃虫、斜纹夜蛾、甜菜夜蛾中等偏重发生;二代粘虫、苗枯病、红蜘蛛、苗蚜等偏轻发生,穗期蚜虫在郑单958等个别玉米品种上偏重发生;蜗牛常发地块偏重发生,一般地块中等发生。
特别警惕草地贪夜蛾入侵为害。根据全国农技中心2022年5月24日草地贪夜蛾发生趋势网络会商会通报,预计全国夏季草地贪夜蛾总体中等程度发生,其中西南、华南地区偏重发生,江南、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等发生,江淮、黄淮、西北地区偏轻发生,全国发生面积4000万亩次,5月下旬始将进入北迁始盛期,6月份黄淮和西北地区会陆续见虫。因此,草地贪夜蛾在我县晚播夏玉米上仍存有较大为害风险。
二、夏玉米农药减量控害和绿色防控技术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运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科学用药等农药减量控害和绿色防控技术,压低病虫源基数,减少农药使用次数。科学用药主要指播种期种子包衣、播种期或苗期化学除草及玉米初穗期“一防双减”统防统治技术。生长期用药务必抓住防治适期,即害虫在卵孵化盛期至幼虫 3 龄前,病害在发生初期,采用植保无人机等新型施药机械进行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群防群治。主要入湖河流滩地内,重点宣传推广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及生物防治等非化学农药控制病虫害技术措施。
(一)农业防治(生态调控)
1、选用抗性品种。要选用对玉米综合抗性好或针对常发病虫抗性较好的玉米品种进行种植。其中登海605、隆平206、德单5号、隆平275、先玉335、迪卡517等品种对玉米病虫综合抗性较好,登海605、登海618、鲁单510、新单58、鑫瑞25、德单5号、农大372等品种对玉米锈病、褐斑病抗性较好。
2、清除覆盖物。对麦后或蒜后直接播种的夏玉米田,一定要清除玉米苗基部的覆盖物,打捆带出田外(发电、造纸、畜牧饲养等秸秆综合利用或集中堆沤后再还田),消除农田蜗牛、二点委夜蛾、二代粘虫等发生的有利环境条件,同时减少秸秆直接还田而导致病虫源数量积累。
3、适期播种。适当推迟播期,推行夏玉米免耕覆秸直播技术。选择中早熟玉米品种,掌握在6月15~20日播种。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是灰飞虱传毒高峰期,不提倡麦田套种及大蒜茬、马铃薯茬等早茬地块的跟茬种植。
(二)物理防治(理化诱控)
推广杀虫灯、生物食诱剂、性诱剂等技术措施,适用于玉米整建制绿色高产创建示范区和合作社、种粮大户集中连片种植区,可有效诱杀各种害虫成虫,减少田间卵虫量。
1、安装杀虫灯。5~10月份,安装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按照1盏灯控制50亩的规模,可有效诱杀草地贪夜蛾、蛴螬、棉铃虫、玉米螟、粘虫、二点委夜蛾、地老虎等成虫。
2、设置生物食诱剂带。在成虫高峰期,每亩用生物食诱剂100毫升,与水按1:1配比后,以1升生物食诱剂加入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20克,混匀后滴洒到作物顶端叶片上,每亩施药液200毫升,条带施药长度玉米单行10-15米,每亩1个条带,均匀分布,可有效诱杀棉铃虫、地老虎、玉米螟、二点委夜蛾等成虫。
3、悬挂性诱剂诱捕器。对草地贪夜蛾、棉铃虫、甜菜夜蛾、粘虫等害虫成虫,监测用一般每15亩悬挂1套,防治用每亩悬挂性诱捕器2套,性诱剂具有专一性。重点区域悬挂草地贪夜蛾性诱设备,还可监测草地贪夜蛾成虫迁入动态,以便及时预警。
(三)生物防治
1、防治地下害虫。在蛴螬、蝼蛄等地下害虫常发区域,每亩选150亿个孢子/克的球孢白僵菌可湿性粉剂250-300克,于发生初期拌成毒土顺行撒施,可有效减少害虫数量。
2、防治生长期虫害。玉米螟、棉铃虫等成虫产卵初期释放赤眼蜂灭卵,也可于玉米心叶末期喷洒苏云金杆菌制剂或甲维盐等药剂,可兼治蚜虫和红蜘蛛等害虫。
3、防治生长期病害。防治玉米叶斑类病害,于玉米心叶末期,喷施井冈霉素A等生物药剂,视发病情况隔7至10天再喷一次。褐斑病重发区在玉米8至10叶期用药防治。防治纹枯病病害,于发病初期,剥除茎基部发病叶鞘,喷施井冈霉素A等生物农药。生物药剂与芸苔素内酯等混用可提高防效。
(四)化学防治(科学用药)
1、种子包衣。选用持效期长的杀虫、杀菌剂处理玉米种子,可减少苗期施农药一次,有效预防蛴螬、金针虫、蓟马、二代粘虫、苗枯病、褐斑病、茎基腐病、瘤黑粉等玉米多种病虫害。可选用70%噻虫嗪种子处理剂10ml/亩+2.5% 适乐时种衣剂10 ml/亩包衣处理种子,或用29%噻虫嗪·咯菌腈·精甲霜灵悬浮种衣剂8-10ml/亩、9%吡唑醚·咯菌腈·噻虫嗪种子处理微囊悬浮-悬浮剂2-3kg/100 kg种子进行包衣处理,避光堆闷3~4小时后播种。根据农业生产实际,也可选用咯菌腈、精甲霜灵、噻虫嗪、吡虫啉等单剂进行二次种子包衣。
2、杂草防除。一是播后苗前封闭除草。可用26%噻酮·异噁唑悬浮剂除草剂、40%乙·莠悬浮剂等均匀喷施封闭地面,可防除各种杂草。其中26%噻酮·异噁唑悬浮剂持效期达40天左右,既封闭除草,又对后期出土杂草有效(有遇雨激活特性)。二是出苗后喷雾除草。根据田间杂草发生情况,于玉米3-5叶安全期内,可选用33.6%苯吡唑草酮水悬浮剂、2.25%甲酰胺磺隆可分散油悬浮剂、40克/升烟嘧磺隆可分散油悬浮剂、27%烟·硝·莠可分散油悬浮剂、30%苯唑草酮悬浮剂等高效除草剂,按照每种农药的推荐使用量,每亩兑水60公斤左右,足量喷雾防除各种杂草。注意:喷施含有烟嘧磺隆成分除草剂的地块,施药前后7天内要禁止再喷施有机磷类农药,以防玉米发生药害。
3、玉米“一防双减”技术措施。于玉米大喇叭口至初穗期,采用杀虫剂、杀菌剂等混合进行一次性施药防治,实现病害和虫害双减的技术。防治药剂可选择5.7%甲维盐悬浮剂30ml/亩+18.7%丙环·嘧菌酯悬浮剂50ml/亩、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7g/亩+25%丙环唑乳油30 ml /亩、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20毫升/亩+43%戊唑醇悬浮剂40毫升/亩等,进行混合喷施,可有效防控玉米锈病、玉米穗虫(玉米螟、棉铃虫、稀点雪灯蛾)、蚜虫、三代粘虫、顶腐病、弯孢菌叶斑病、大小斑病、锈病等病虫。喷施时加入磷酸二氢钾、氨基酸水溶肥和芸苔素内酯等,可调节玉米中后期生长及需肥状况,提高玉米抗病虫和抗逆能力,促进玉米健康生长。同时,要充分发挥粮食绿色高质高效项目等实施效果及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的带动作用,采用先进的飞防飞机和大型植保喷药机械、植保无人机等,大力推广统防统治和群防群治,提高防治效率和防治效果,有效解决玉米穗期植株高大、人工喷药难的问题。
三、偶发性病虫—重点关注
(一)玉米南方锈病。一般在灌浆期发生,为偶发性病害,要加强监测预警,及时进行药剂防治。重发地块,在发病初期,可选用18.7%丙环·嘧菌酯悬浮剂50-60毫升/亩、17%唑醚·氟环唑悬浮剂50-60毫升/亩、250克/升吡唑醚菌酯乳油30-40毫升/亩等药剂,对水后均匀喷雾。
(二)二点委夜蛾。危害夏玉米苗,为偶发性害虫。一是及时清理田间秸秆,或将秸秆均匀抛洒、浅旋耕,创造不利于害虫发生、聚集的农田环境。二是药剂防治,可视虫情可选用1%甲维盐水乳剂330-500毫升/亩、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7-10毫升/亩、5.7%甲维盐乳油50-60ml/亩等药剂,兑足量水,喷雾玉米茎基部。
(三)农田蜗牛。地势低洼潮湿区域适合发生。对农田蜗牛密度大的地块,在作物根部附近顺垄撒施6%四聚乙醛颗粒剂每亩300克(诱集性)、灭旱螺(含2%灭梭威)颗粒剂330-600克/亩等,或22%噻虫·高氯氟微胶囊悬浮剂20毫升/亩(蜗鲨)、95%松树油乳油每亩200毫升/亩+90%茶皂素助剂250毫升/亩等药剂,兑水喷施叶片,蜗牛取食后破坏细胞膜导致细胞液外渗,引起脱水死亡。
四、草地贪夜蛾监测预警和应急防控技术
(一)监测预警。从夏玉米出苗开始进行田间调查,重点做好7月下旬以后的监测调查工作,及时开展调查、识别和防控工作。在监测点安装草地贪夜蛾性诱设备,每30亩一套,重点监测草地贪夜蛾成虫迁入动态,以便及时预警。
(二)应急防控。田间查见草地贪夜蛾幼虫,采用应急防控措施,重点喷施玉米芯叶、幼嫩的雌穗和雄穗进行防控。可选苏云金杆菌、球孢白僵菌、氯虫苯甲酰胺、甲维·氟铃脲、甲维·虫螨腈等农业农村部推荐药剂(见附件)进行防治,同时应注意交替使用。草地贪夜蛾昼伏夜出、隐蔽取食危害特性,建议在清晨或者傍晚用药。
附件:农业农村部发布草地贪夜蛾应急防治用药推荐名单(农农发〔2020〕1号):
一、单剂(8种):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茚虫威、四氯虫酰胺、氯虫苯甲酰胺、虱螨脲、虫螨腈、乙基多杀菌素、氟苯虫酰胺。
二、生物制剂(6种):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苏云金杆菌、金龟子绿僵菌、球孢白僵菌、短稳杆菌、草地贪夜蛾性引诱剂。
三、复配制剂(14种):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茚虫威、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氟铃脲、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高效氯氟氰菊酯、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虫螨腈、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虱螨脲、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虫酰肼、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除虫脲·高效氯氟氰菊酯、氟铃脲·茚虫威、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甲氧虫酰肼、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杀铃脲、氟苯虫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甲氧虫酰肼·茚虫威。(作者:高先涛 审稿:杨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