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病虫预报(2021年第9期)
- 发布日期:2021-04-20
- 浏览次数:
小麦条锈病、赤霉病发生流行警报
根据上游菌源地发生情况及周边县市发生、我县近期调查情况,结合气象条件等综合分析,预计我县小麦条锈病、赤霉病大范围扩散流行风险高,发生程度和发生范围可能重于常年和去年。
一、预报依据
1、菌源足,发病早。
(1)条锈病:小麦条锈病是一种典型的远距离气流传播病害,又称“黄疸”,具有暴发性、流行性特点,一旦发生,扩展迅速,防治困难,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其发生程度受外来菌源和天气因素的综合影响,是小麦生长中后期重大病虫害。2020年冬季小麦条锈病在甘肃等西北秋苗主发区呈见病早、面积大、病情重的特点,总体病情重于上年,且大部地区病情仍在持续扩展,为湖北和河南等主要冬繁区提供充足菌源。截至2021年3月31日,河南已在7市39个县区发生59.1万亩,发生县区数比重发的2017年同期多6个,南部麦区均见普发田块;安徽已在合肥、六安、阜阳3市5个县区零星查见,一周内新增发生4个县区。影响我县小麦条锈病发生的上游菌源充足、发病早。据省植保总站通报,3月20日在我省威海市临港经济开发区、4月1日在枣庄市薛城区先后发现小麦条锈病发病点。截至目前,我省已有8市20个县(市、区)查见小麦条锈病。我县于4月16日、18日在卧龙山街道十里铺村、黄垓镇鲁北村、仲山镇杨刘桥村发现3处小麦条锈病病点,始见期较常年偏早。
(2)赤霉病:小麦赤霉病是一种爆发性、毁灭性病害,该病不仅导致麦穗枯死,籽粒皱缩、干瘪,还因病粒含有毒素,食用后可引起人畜中毒,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赤霉病是典型的气候性病害,在菌源充足、品种感病的情况下,如果抽穗扬花期遇连阴雨或大雾结露天气,持续超过30小时,就可导致该病发生流行。该病害只能预防,一旦发生,无法控制。4月16日,农业农村部在安徽省阜阳市召开全国小麦赤霉病防控现场会,分析研判发生形势。会议认为,小麦赤霉病是气候型流行性病害,当前田间菌源充足,满足偏重流行条件。4月份多个降水过程将与江淮、黄淮地区小麦抽穗扬花期吻合。4月中下旬开始,自南往北陆续进入预防控制关键时期,防控任务艰巨。我县小麦、玉米常年连作,秸秆还田面积大,田间积累了较多菌源。根据全国农技推广中心通报,2020年冬季黄淮北部麦-稻连作区、麦-玉米连作区菌源总量明显高于常年,2021年春季长江流域小麦赤霉病发生较常年偏早、偏重,菌源量满足偏重流行条件。
2、气象条件有利。据县气象局天气预报,我县将于4月20日后出现一次较长时间的降水和阴天过程,4月20-23日全县将普降小到中雨。今年我县小麦抽穗扬花进度比常年提早5-7天左右,目前我县小麦陆续抽穗,即将进入扬花期。这次降雨过程,正值我县小麦齐穗扬花期,是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病菌侵染的关键时期。阴雨天气田间湿度增大,降水过程与小麦抽穗扬花期高度吻合,对小麦条锈病、赤霉病菌侵染和发生、流行十分有利。
3、感病品种多。目前我县小麦主栽品种抗病性一般,其中泰农18、鲁原502、烟农999为高感品种,济麦22、济麦20、山农32、烟农19、良星66、山农28等为中感,对条锈病、赤霉病等抗性较差,流行风险大。
二、防治方法
1、加强监测普查,主动预防。要广泛发动群众搞好大田监测普查,主动预防。围绕“控制流行强度,保产量、保质量”总体目标,全面落实“带药侦查、打点保面”的防控策略,采取“发现一点、防治一片,发现一片,防治全田”的预防措施。重点抓住小麦抽穗扬花初期的关键防治期,及早进行喷药预防,全面落实预防控制措施,适时做好雨后补防,严防病害发生流行。
2、及时开展药剂防控。要组织开展大面积应急防控,在小麦齐穗至初花期开始喷雾防治,间隔7~10天再喷一次,确保防治质量。可亩用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30~50克、30%醚菌酯悬浮剂50~70毫升、30%吡唑醚菌酯悬浮剂25~30毫升、43%戊唑醇悬浮剂15~20克、10%己唑醇悬浮剂20~25克、25%丙环唑乳油15~20克、25%氰烯菌酯悬浮剂100毫升,或40%丙硫菌唑·戊唑醇悬浮剂30~50毫升、45%戊唑·咪鲜胺悬浮剂25毫升、30%戊唑·肟菌酯(稳腾)15~20克、18.7%嘧菌酯•丙环唑(扬彩)20~25克等药剂,兑水30~40kg,均匀喷雾。
3、做好小麦生长中后期“一喷三防”工作。以小麦条锈病、赤霉病防控为重点,兼顾做好小白粉病、穗期蚜虫等重大病虫害防治,大力推广小麦穗期病虫害“一喷三防”技术,即选用杀菌剂、杀虫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或叶面肥一次性混合喷雾,达到防病虫、防早衰、防干热风的目的。
4、统防统治,防控确保效果。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作用,切实做到统防统治与群防群治相结合,不留死角。选用高效药剂和施药机械,推进农药减量化,提高农药利用率,确保防控效果,达到农药减量控害、小麦产量质量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