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农字〔2020〕56号关于印发《2020年嘉祥县夏大豆生产技术意见》的通知
- 发布日期:2020-05-26
- 浏览次数:
索引号: | 113708294941001661/2020-08195 | 发布机构: | 嘉祥县农业农村局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组配分类: | 部门镇街文件 |
成文日期: | 2020-05-26 | 失效日期: | |
有效性: |
关于印发《2020年嘉祥县夏大豆生产技术意见》的通知
各镇(街)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局属各业务站股室:
为调整和优化我县夏秋季农业产业结构,加快推广夏大豆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技术,促进夏大豆生产高产增效和农民增收,扩大种植面积,提升我县夏大豆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做强做大我县大豆种子企业,提高良种市场竞争力,县农业农村局组织有关技术人员研究制定了《2020年嘉祥县夏大豆生产技术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当地生产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此件公开发布)
嘉祥县农业农村局
2020年5月25日
2020年嘉祥县夏大豆生产技术意见
按照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技术要求,今年全县夏大豆生产要重点抓好“轮作休耕、优良品种、免耕精播、节水省肥、绿色防控、机械收获”等关键生产措施和技术的推广应用,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大豆产量,全面提升全县夏大豆综合生产能力。
一、大力推广玉米、大豆轮作休耕技术
玉米与大豆实行轮作休耕,是用地、养地相结合的一种生物学措施,有利于均衡利用土壤养分和防治病、虫、草害,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调节土壤肥力,具有高产高效、共生固氮、改良土壤、增强群体抗逆性、减轻病虫危害、便于机械化生产等优点,能够大幅度增加单位面积作物产量,显著提高土地综合种植效益。
(一)轮作休耕。玉米与大豆轮作休耕技术,主要是推广隔年轮作、隔2-3年轮作的种植模式,尤其是连年种植玉米的地块,今年最好改种夏大豆。
(二)品种选择。大豆选用齐黄34、安豆203、菏豆12、临豆9、嘉豆2号、山宁21、冀豆12、菏豆13、中黄39、中黄13等耐旱、抗倒、中早熟的品种。
(三)规范播种。采用机械播种。要适墒早播,小麦收获后立即播种。大豆采用“宽窄行”种植模式,大行40-55cm,小行20-25cm,播深3厘米左右,株距10厘米左右。播后苗前,亩用50%乙草胺100~100毫升或96%精异丙甲草胺75~100毫升,对水30~35公斤,均匀地面喷雾封闭除草。
(三)加强管理。大豆鼓粒初期,亩追施氮磷钾复合肥5~10公斤;大豆鼓粒中后期,每7~10天叶面喷施0.1%~0.2%磷酸二氢钾1~2次;大豆分枝初期或初花期,亩用24~48克5%烯效唑可湿性粉剂,对水40~50公斤,喷洒茎叶控制旺长。
二、选用优质品种,提高大豆品质
良种是高产高质的基础。要合理选用品种,注重选用优质专用品种,打好增产增收基础。
(一)选用优质品种。要根据自然条件和种植水平,合理选用抗逆性强、熟期适宜的大豆品种。适合我县种植的夏大豆品种有:齐黄34、中黄37、中黄42、中黄39、中黄55、中黄13、菏豆12、菏豆13、菏豆19、菏豆23、临豆9、临豆10、徐豆14、徐豆18、山宁17、山宁19、嘉豆23、安豆203等多个品种。其中徐豆14、徐豆18、菏豆19、菏豆23、临豆10号、山宁16等品种生育期相对较长;齐黄34、中黄39、菏豆13、中黄13等品种生育期相对较短。要注重选用高产、高蛋白、蛋白脂肪双高、抗病性好、适合机械化收获的大豆品种,提高大豆品质,满足食用大豆消费市场需求,促进大豆机械化生产
(二)做好种子处理。播种前要精选种子,剔除病粒、残粒、虫食粒及杂粒,并确保种子饱满、均匀、活力强,要求种子纯度和净度达98%以上,发芽率达95%以上。针对大豆种植常见的大豆根腐病、蛴螬等病虫害,可选用26%多克福种衣剂1:60或15%福克种衣剂1:60进行种子包衣处理,预防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微肥拌种和种子包衣同时应用时,应先微肥拌种,阴干后再进行种子包衣。根瘤菌应避免与酸性农药同时应用。
三、推广免耕机械精播技术,提高播种质量
播种是夏大豆生产最关键的技术环节,要在抓好“适墒播种、抢时早播、增施肥料”等关键播种技术的基础上,着力推广免耕机械精播技术,切实提高播种质量,打好苗全、苗匀、苗壮的基础。
(一)抢时早播,适墒播种。小麦收后要抢时播种,最好做到适墒播种,确保一播全苗,播种时间要尽量于6月25日前结束播种。适墒土壤水分为土壤水分含量19%~20%,最有利于大豆种子萌发和出苗。墒情不足,要先浇水后播种,或播后微喷或滴灌,确保适宜的土壤墒情。采取播后喷灌时,要浅播种,少喷水,不积水,以免土壤板结造成出苗困难。
(二)带底施肥,机械精播。大豆苗期根瘤不能固氮,还需从土壤和植物体中吸收养分。播种时,适量增施肥料,有利于壮苗和根瘤生长。要结合机械播种带底施肥,亩施大豆专用复合肥10公斤,注意种肥分离。提倡增施有机肥,一般亩施底肥有机肥2500公斤以上,标准氮肥15-20公斤、标准磷肥30-40公斤,缺钾地块亩施肥8-10公斤、锌肥1-2公斤,硼肥0.5公斤。
(三)免耕精播,适宜留苗。免耕机械精播是提高播种质量最有效的途径。播种深度3~5厘米。根据地力和品种特性,选择合理的株行距。一般中上等地力采用40厘米或50厘米等行距,或55×25厘米宽窄行种植,亩播大豆种子4~6公斤,亩留苗11000~12000株左右。中下等地力建议使用夏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亩播大豆种子5~7公斤,亩留苗13000株以上。上等地力亩留苗10000株左右。
(四)及时查苗,足墒补种。大豆出苗后要及时查苗,对断垄30厘米以内的可在两端留双株,断垄30厘米以上的要及时补种,或芽苗带土移栽,确保苗齐、苗匀、苗壮。
四、抓好田间管理,打好丰产基础
(一)苗期管理(6月下旬至7月中旬)
1、间苗定苗。大豆齐苗后及时进行间苗,剔除小、弱、病苗,防止“疙瘩苗”、“拥挤苗”。
2、蹲苗防倒。苗期一般不追肥浇水,蹲苗防倒。对于特殊干旱年份或底肥不足或有缺肥症状,要及时浇水追肥,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还要追施部分氮肥和磷、钾肥,微肥一般采用叶面喷施。
3、除草防虫。及时中耕除草,注意防治地老虎、蛴螬、金针虫等地下害虫和苗期蚜虫、红蜘蛛、棉铃虫、造桥虫、斜纹夜蛾等害虫。
(二)花荚期管理(7月下旬至8月中旬)
1、深耕控旺。对于植株生长过旺、密度大、节间长,有疯长趋势的地块,在初花期进行深中耕,伤部分根系,或开花初期喷施抑制剂(多效唑)防止旺长。
2、追肥粗壮。开花期至花后10天,根据田间长势适时、适量追施尿素5—10公斤,磷、钾肥各5公斤,应注意深施埋严,以利于充分发挥肥效。
3、防旱排涝。遇旱必须及时浇水,遇涝应当及时排涝,防止大豆出现因旱花荚减少、因涝根系早衰植株死亡现象。
4、治虫防病。对甜菜夜蛾、棉铃虫、大豆造桥虫、斜纹夜蛾等幼虫,可用0.5%甲维盐乳油、50%杀螟松或50%辛硫磷1000倍液喷雾防治;对大豆蚜虫、烟粉虱等害虫,用5%阿维菌素乳油1500倍液喷雾防治;大豆叶斑病、根腐病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防治。喷药时要掌握最佳时期、应用高效低毒农药、复合用药的原则。
5、除草清棵。应及时清除田间杂草,拔除田间密度过大的垄间大苗下长势较差的弱苗、杂株。
(三)鼓粒成熟期(8月下旬至10月初)
1、浇水促粒。大豆结荚鼓粒期气温高、蒸发快,此期为大豆需水的关键时期,若土壤含水量低于70 % ,应及时浇足大豆鼓粒水。浇水时应掌握“无风快浇,风大停浇”的原则,防治出现倒伏现象。
2、补肥促粒。大豆鼓粒初期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200克+尿素500克、兑水50公斤,可以延缓叶片衰老,提高光合强度,促进成荚鼓粒。大豆鼓粒中后期喷施芸苔素内酯+磷酸二氢钾、“倍立健”等抗逆性调节剂复合制剂,可以保绿叶、防落荚、增粒重。
3、治虫防病。对甜菜夜蛾、豆荚螟、食心虫和棉铃虫等害虫,可用每亩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福戈)8g或200克/升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5g喷雾防治;对大豆蚜虫、烟粉虱等害虫,用5%阿维菌素乳油1500倍液喷雾防治;大豆炭疽病、轮纹病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18.7%丙环·嘧菌酯悬浮剂(扬彩)每亩70毫升、 25%丙环唑乳油30毫升、25%吡唑醚菌酯乳油10-15毫升喷雾防治。
五、科学调控肥水,推广节水省肥控旺高产栽培技术
要科学进行肥水管理,浇好关键水,施好关键肥,适时控旺壮苗、防倒。要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大豆比较耐涝,但遇有涝灾或田间积水时应及时排水,待积水排干适当散墒后,追施速效氮磷钾复合肥补充养分。
(一)浇好关键水。主要包括出苗、开花结荚和鼓粒等三个关键时期的水分供应。一是出苗水。夏大豆播种时,若土壤墒情较差,应立即浇水造墒,或播种后及时喷灌或滴灌,确保大豆正常出苗。二是开花结荚水。开花结荚期(播种后30~70天)大豆需水量较大,是大豆需水的关键时期。出现干旱应立即浇水,以减少落花、落荚,增加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三是鼓粒水。鼓粒期(播种后70~105天)是籽粒形成的关键时期,出现干旱也应立即浇水,以减少落荚,确保鼓粒,增加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和百粒重。
(二)施好关键肥。一是培肥地力。播种前每亩施腐熟好的优质有机肥1000公斤以上,培肥地力,保障养分的持续供应。二是鼓粒初期追肥。鼓粒初期(播种后70天左右)是籽粒形成的关键时期,每亩追施氮磷钾复合肥10公斤以上,保荚、促鼓粒,增加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和百粒重。三是鼓粒中后期喷施叶面肥。鼓粒中后期(播种后80~105天)每7~10天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1次,可延缓大豆叶片衰老,促进鼓粒,增加百粒重,提高产量。
(三)适时控旺防倒。对旺长田块,于初花期叶面喷施50~150毫克/升的烯效唑或100~200 毫克/升的多效唑,控制基部节间伸长和旺长,防止倒伏。要严格控制烯效唑、多效唑等生长调节剂的施用量和使用时机。
(四)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是节水省肥、满足大豆水肥需求的有效措施。要优化水肥管理措施,提高水肥利用率,实现大豆生产节本增效、增产增收的目标。
六、绿色防控病虫,改善生态环境
大豆病虫害防控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加强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的协调与配套,大力推广绿色防控病虫害技术,在有效控制病虫危害的基础上,改善生态环境。
(一)病害防控
采用轮作、换茬等农业措施,可以有效防治大豆胞囊线虫病、根腐病等。选用抗病品种,以防治大豆花叶病毒病、大豆霜霉病、大豆胞囊线虫病、紫斑病、褐斑病、拟茎点霉茎枯病等主要夏大豆病害。及时防治蚜虫可以减少大豆花叶病毒传播。喷施生物杀菌剂,防治细菌性和真菌性病害。
1、苗期重点防治根腐病,可选用噻虫·咯·霜灵、或噻虫嗪·咯菌腈等兼顾杀虫杀菌的药剂拌种防治。
2、开花期重点防治病毒病,可用10%吡虫啉、2.5%高效氯氟氰菊酯2000~3000倍液,喷雾防治。
3、结荚鼓粒期防治紫斑病和灰斑病。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250克/升吡唑醚菌酯乳油10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7~10天喷一次,连续防治2~3次。
(二)虫害防治
1、地下害虫防治。蛴螬、金针虫、地老虎、蝼蛄等地下害虫防治,采用深耕深翻、药剂处理土壤、清除田边杂草等措施,或用30%多·福·克种衣剂,药种比例1:50,进行种子包衣;苗期可用3%辛硫磷颗粒剂直接撒施,喷施48%毒死蜱乳油、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等,防治成虫。应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害虫技术,对金龟甲、棉铃虫、地老虎等常发性害虫诱杀效果显著。
2、刺吸类害虫防治。大豆出苗后10~20天,使用内吸性药剂防治豆秆黑潜蝇。苗期、花期和生长中后期,选用高效低毒药剂防治红蜘蛛、蚜虫等害虫。在现蕾、开花和初荚期,用吡虫啉、噻虫嗪、或氯虫·噻虫嗪,隔7~10天喷1次,连喷2次,防治灰飞虱、蚜虫、蓟马、点蜂缘蝽等刺吸性害虫,防止大豆后期出现“症青”现象。
3、食叶类害虫防治。对甜菜夜蛾、棉铃虫、大豆造桥虫、斜纹夜蛾等幼虫,可用0.5%甲维盐乳油、50%杀螟松或50%辛硫磷1000倍液喷雾防治。
(三)杂草防除。
田间杂草的防治应以农业措施除草为主,化学除草为辅。苗期中耕、培土也可有效预防杂草。由于大豆对许多化学除草剂非常敏感,因此应该谨慎使用。化学除草有播前土壤处理、播后苗前封闭、苗后茎叶喷施等方式,应正确选择高效低毒的除草剂,并严格按照说明书推荐剂量使用,避免造成当季大豆药害或影响后茬作物生长。田间秸秆量大的地块,可根据土壤情况、杂草种类和草龄选择除草剂进行苗后除草。
(一)适期收获。大豆的收获方式包括人工收获和机械收获两种。适宜的人工收获时期在大豆黄熟末期或手摇动植株有响声时,此时整株豆荚、豆粒呈现品种原有色泽,叶片发黄脱落,干物质积累不再增加,籽粒水分下降。机械收获时间可适当推迟3~5天,或籽粒含水量降至18%以下时收割。对不裂荚、抗倒伏、底荚高度适中的大豆品种提倡采用机械收获,对于爆荚(炸荚)品种要提前收获,防止丢粒。
(二)机械收获。要大力推广应用大豆机械化收获和秸秆还田技术。机械收获最好选用大豆专用收割机收获,调整好收割机的拨禾轮转速、滚筒转速、间距以及割台的高度,降低大豆籽粒的破损率,减轻拨禾轮对植株的击打力度,减少落荚、落粒损失。机收时应避开露水,清除杂草,防止籽粒粘附泥土,影响外观品质。在收获、运输、晾晒、筛选过程中,要防止人为或机械混杂,要利于大豆种子分开收储和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