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考察学经验 结合自身谋发展



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双基”提升工程,进一步提高街村干部队伍能力建设,开拓干部眼界、扩宽改革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更好地谋划下半年工作,7月9日,卧龙山街道党工委书记胡佩见带领由街道党政领导班子、环卫、扶贫、妇联、文化等部分部门负责人,以及各服务区书记、村支部书记共计约90人组成的考察团,利用一天的时间分别赴邹城、泗水两地9个先进村进行了集中考察学习。

上午,考察团一行考察了邹城市香城镇泉山沟村、北齐村,峄山镇高皇村,中心店镇东傅村,学习了基层党建、美丽乡村建设、乡村产业发展及村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等方面的先进经验。

泉山沟村是“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村党支部以党建为引领,夯实“强基固本”基础,推动高质量发展,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上发展乡村旅游,打造以美丽经济为支撑的美丽乡村升级版,在村庄经济发展方面实现了“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的跨越。该村美丽乡村建设高标准规划,精致打造,环境优美,利用红砖、青砖、石块、瓦片、竹木构建出多样造型、丰富图案,简洁大方,配合高低错落有致的绿色植物,营造出宜人村居环境。依托宜人环境,该村积极发展民宿产业,利用村内老民宅、旧学堂等闲置宅基地,建设了“香信名宿”民宿园,其中泉山客栈环境舒适,民宿住宅设计幽美,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休闲度假,稳定增加了村集体收入。在依托民宿发展带动特色产品销售外,该村建成泉山休闲农业观光园,流转土地3600亩,发展樱桃2000亩、黄桃1600亩,使土地由原来亩收入不足300元,提升到每亩700—1000元,村里成立了劳务公司和合作社,村民务工每人每年增收2万多元。此外,该村利用集体土地建成精品葡萄采摘园,实行“私人定制”模式,推动了农事体验、休闲观光产业发展。该村加快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积极倡导乡村文明新风,通过开展“美丽庭院”公开评比,大力推动“美丽庭院”建设,不仅村庄美,家家户户美。

北齐村是全国文明村,村党支部深入贯彻落实上级关于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的部署要求,大力实施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红色堡垒”工程,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将组织振兴各项要求落实到了为村庄谋发展、为村民谋幸福的具体实践之中。依托特有的“皂角”资源,该村积极发展集体林地1200亩,发展皂角育苗基地150亩、鑫齐果园300亩,年收益达到120万元。依托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每年举办“踏青季”、“美食季”、“婚礼秀”等活动,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该村建设了高标准社区服务中心,设立了幼儿园、卫生室、警务服务站、养老服务站、垃圾分类管理站和为贵调解室等场所,每天安排2名村干部坐班,为无职党员设岗定职,负责为村民办理有关事项或收集代办事务。大胆创新,该村定期评选好婆婆、好媳妇,引导建立良好婆媳关系,减少家庭矛盾,“儿媳妇带着婆婆去公共澡堂洗澡一律免费”的村规成为佳话;先行一步,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在村内设置垃圾分类管理示范点,教育村民垃圾分类知识,引导村民形成垃圾分类意识。

高皇村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建在村级工作中的引领作用,坚持因村制宜原则,突出村庄优势和特色,创造了党建工作的“高皇标准”。村“两委”干部通力协作、艰辛付出,结合牙山景区开发,依托独特的区位、交通优势,先后实施并完成道路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牙山环山路工程3天完成地面附着物清理,7天内使4.8公里环山路具备通车条件,不到半年时间,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创造了“高皇速度”。

东傅村党支部带领村“两委”大力发展草莓、葡萄、脆桃等果品种植,实行“支部先尝试、支部带党员、党员包农户”的方法,全村果树栽培面积达到2300余亩;在省内率先跨村进行土地流转800亩,按照3A级景区标准,建成福美来“党员+产业”示范基地,年创收3000万元,带动村集体增收160万元;抓住汽贸城发展机遇,把村内258亩土地进行流转服务汽贸城建设,带动就业100余人,集体每年增收30万。目前,该村有就业能力人群就业率达到90%以上,走出了一条以草莓葡萄种植、汽车销售、商贸服务为主导的强村富民之路。该村2018年村集体收入260万元,人均纯收入2.3万元,先后被评为“新农村示范村”“生态文明村庄”“结构调整模范村”。该村建成功能丰富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和综合性的便民服务站,加快推进了乡村文明建设和便民服务。

下午,考察团一行继续考察了泗水县泗张镇宋家沟村、李家桥村,圣水裕镇南仲都、东仲都、椿树沟村,学习了基层党建、村庄规划、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精准扶贫、村庄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先进经验。

宋家沟村坐落于山上,自然环境独特。该村根据实际情况和现有资源积极发展乡村旅游,通过新建民宿、土地流转、发展大棚采摘等方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积极将该村建成知名画家村,每年吸引不少美术院校学生和美术爱好者前来写生、住宿。下步计划改造特色民宿9处,每年增加集体经济收入8万元以上。该村利用废弃粮仓经过改造提升建成美术培训基地,成为当地孩子的美术课堂和外来学生的写生基地,有效利用了闲置资源,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也增加了村集体收入。村内闲置民宅较多,该村充分利用,通过租赁或回收方式经过精心打造,改造成特色民宿,满足外来美术学生和旅游观光客的住宿需求,形成了民宿产业。未改造的闲置民宅李家桥村该村依托惠丰樱桃产业园项目流转土地1000余亩,以樱桃种植为基础,整体布局“一核两片三方”,即以樱桃文化为核心,建设1千亩樱桃园和2百亩智能温室,构建企业、村集体、群众三方共建共享机制,通过提升生产经营、精深加工、品牌营销、文旅融合、资源利用等环节,构建“生产、加工、科技、流通、服务、文化、旅游”为一体的樱桃产业链条,为乡村振兴打造可复制样板。项目建成后,每年可产生直接经济效益2400万元,村集体经济增收15万元,示范带动周边土地每亩每年增收约2000元。

南仲都村山林面积2100亩,森林覆盖率达78.6%;耕地1120亩,其中林果面积890亩,主要种植大桃、核桃、草莓等,是远近闻名的林果特色村。曾先后荣获“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山东省旅游特色村”“山东省精品采摘园”“山东省农业旅游示范点”等荣誉称号,南仲都村旅游合作社被评为全国“合作社+农户”旅游扶贫示范项目。近年来,南仲都村“两委”一班人围绕“选准路子、示范带动、共同致富”的工作思路,探索“两林一园”发展模式,建设美丽乡村,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千方百计增加村集体收入,各项工作都走在了全县前列。该村整合利用资金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村集体通过土地流转、宅基购买、置换等方式,完成一期住宿区、餐饮区等项目建设,积极发展乡村旅游;规划设计公司高标准设计,广场布局错落有致,庭院建成私家园林式独家小院。村“两委”班子不断解放思想,依托本村丰富的林果资源,建设完成了550亩的核桃林、340亩的桃林。2013年,建设冬暖式草莓采摘大棚。面临缺乏资金的困境,村干部和部分党员共同出资把33个大棚建起来并给示范户租种。种植草莓和火龙果,由示范户租种,当年产值达360余万元。截至2018年,南仲都村建有草莓大棚64个,火龙果大棚11个,通过采摘、旅游等途径增加收入达到58万余元,带动周边300余人就业,总产值达到1380万元。2019年5月该镇实施乡村赋能工程,为该村每户农民开设了网上店铺,足不出户将产品销售到各地,并对贫困户家庭店铺给予特殊支持。

东仲都村采取“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思路,成立村级经济合作社,流转土地15亩,建设香椿、百香果、樱桃、木耳等食用菌冬暖式种植大棚15个,村集体与农户共同投资,统一技术、统一种植、统一销售,销售利润按照村集体与农户七三分成,2018年,10个木耳大棚共投入3.5万袋菌包,销售利润达到23万余元。2019年,东仲都村与山东摩尔时光食品有限公司、山东老乡味食品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意向对现有食用菌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现已推出干木耳、木耳丝、赤松茸脆片、赤松茸香辣酱等几款产品,依托乡村赋能电商平台进行宣传销售,每年可增加集体收入10万元。该村通过打造环龙湾湖乡村振兴示范片区,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高标准创建打造文创街,结合食用菌采摘、大樱桃、百香果采摘发展乡村旅游,通过产业融合、商旅结合,进一步扩大村级集体收入。

椿树沟村在发展村集体经济方面积极探索发展路子,定位奶牛养殖产业,于2007年在村东3公里处,建设了村办企业——泗水县红山奶牛养殖有限公司。该地交通便利,背靠红山,地理位置、饲养环境优越。目前公司占地100亩,现有标准牛舍18栋,奶牛620余头,日产鲜奶4.5吨,是集奶牛管理、育种、繁殖、疾病防治、鲜奶加工、饲料产销、奶牛销售等为一体的大型养殖基地,同时也是该村扶贫创业基地。厂区建有有机肥厂,畜牧粪便有机处理,减少了污染,提高了效益。

这次外出学习涉及部门多、参加人数多、考察地点多,所到各地先进做法也很多,总体感受是这些地方党建引领强,干部劲头足,发展规划好,产业发展优,村庄环境美,大处规划有文章,小处细节见特色。特别是一些自然条件较差的村,用开拓性思维、改革的魄力,挖掘自身资源,化劣势为优势,打破了村庄发展困境,一些空心村、空壳村变成了旅游村、度假村,一些本地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形成一系列独特品牌。考察团一行边看边学、边想边问,结合各自分管领域、部门、服务区或村内工作实际,找差距、学经验,积极谋划下步工作,纷纷表示获益匪浅。

通过这次集中外出学习,卧龙山街村党员干部队伍开拓了眼界,学习了经验,扩宽了思路,增强了动力,在党建引领、乡村建设、产业发展、新时代文明站打造等方面进一步明确了工作方向,特别是一些村集体资产较少、发展路径不宽的经济薄弱村,将积极借鉴先进经验,转化学习成果,充分发挥党支部引领作用,结合自身实际,挖潜特色资源,不断壮大集体经济。(作者:孙畅 审核:程小振)